2002年的一天,郑国珍陪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首席专家亨利博士到泉州洛阳桥考察。按规定,申遗的文化遗产项目,在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投票前,都必须经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这一第三方机构的评估审核。这位精通七国语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总协调员称得上是“阅尽”世间古迹的专家。然而,他在洛阳桥上那种情溢于表,至今仍令郑国珍印象深刻。
郑国珍回忆道,一到洛阳桥,亨利博士迫不急待地自报家门:“我是读桥梁专业的”。亨利博士说,全世界攻读桥梁专业的,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会在教科书中读到洛阳桥。那天的亨利博士以桥梁专业和世界遗产两大标准这样解读着洛阳桥:洛阳桥是人类第一次在海滩、湿地等烂泥基础上建成的桥梁,不论是筏型基础、还是利用潮汐涨落的潮位落差架设石桥梁的“浮运架梁”,更或是世界第一例将生物学应用于建筑学的“海蛎固基”,都说明了洛阳桥无可比拟的唯一性,加上至今依然保持完好、真真实实地横跨在洛阳江入海口,其完整性、真实性、艺术性无可非议。亨利博士这样评价道,洛阳桥这四大特点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列入标准,单一座洛阳桥就可以申遗!
单一座洛阳桥就可以申遗,更何况泉州地面上还有无数洛阳桥式的宝贝!亨利博士的一席话,无疑给正在指导泉州申遗的郑国珍吃了一个大大的定心丸。
2001年11月12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海丝泉州同意泉州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事宜,并提出具体要求,郑国珍对泉州海丝遗存古迹的研究和梳理也随之加深。随着研究的加深,郑国珍与专家们一道将泉州的海丝遗存梳理成四大门类,别小看这分门别类,它将散落在泉州四处的海丝遗存和实物,梳理成彼此关联的脉络,向世界系统地展示泉州先民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者和推动者。
郑国珍告诉记者,这四大门类包括,一是海上贸易大宗商品的生产基地的古迹遗存,包括生产外销瓷的德化窑址、晋江磁灶窑址以及与丝绸生产相关的史迹等;二是服务于海外贸易的基础设施,包括德济门遗址,姑嫂塔、六胜塔等航标,最早的栈桥码头林鸾渡等,也包括服务于水陆转运的洛阳桥、五里桥等;三是管理海上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址和留下来的有关商贸史迹聚宝街等,九日山上祈风石刻清楚地记载着泉州官方主持举行的祈风仪式等珍贵史实;四是基于上述条件,泉州成为“市井十洲人”大都会,各色人种居住于此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史迹,诸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清净寺、圣墓、草庵、天后宫、开元寺、真武庙等。
泉州人做了什么?郑国珍说,10多年来泉州人锲而不舍地守望,深深地感动了我
郑国珍告诉记者,在申遗的过程中,对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是有明确且严格要求的。这个要求可能会与当地眼下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甚至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冲突。然而,在泉州自2002年那一轮启动的海丝申遗的过程中,“我就被泉州人那种敢于担当意识和富有责任意识深深地感动!”
2003年,泉州启动了大范围、超规模的海丝申遗点环境整治工程。郑国珍回忆说,当时要推进这项工作,他自己手都在发抖,因为整治牵涉面很广,许多地方直接触及到相关者的切身利益。然而,无论在文物维修保护乃至周边环境整治拆除的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当地老百姓都给予了很大的理解与支持,甚至做出了很大牺牲。在社会各界的有力配合下,泉州移走了文庙前最大的中菜市场、迁走了晋江草庵前的后期兴建之观音殿;甚至为了站在九日山上就能看到远处泱泱晋江水,拆掉了九日山下一片不协调的建筑,同时限制周边楼房的层高……
弹指一挥间,十多年过去了。在这十几年间,正是中国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然而,今天来到这些地方,举目环顾,当年整治过的海丝申遗的考察点,基本上还是原来的模样,既无违章搭盖,亦无文化遗产被破坏迹象。反而,随着岁月的沉淀,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更加协调,融为一体。你看今天的草庵就是明证,十多年过去了,迁走的观音殿旧址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草木,草庵变得更加幽静、翠绿、庄严……
郑国珍感慨道,这在许多地方是很难做到的,尤其在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以及生活水平的矛盾和冲突已经到了需要用国际理念和共同认识来规范的时候;泉州人用实际行动、用十几年来锲而不舍地守望证明了自己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为全人类守护着这片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让世界放心。
“这是一种爱家乡、爱祖国、爱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也是一份勇于担当、锲而不舍地守望着属于全人类文化遗产的责任,我被泉州人深深地感动了!”郑国珍颇有感触地说:“所以,当2015年泉州重新启动新一轮海丝申遗时,我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我由衷祈愿泉州海丝史迹申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