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式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泉州企业家杂志

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式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丝办/供图

2017 年1 月26 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 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在人类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存在着一个穿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辽阔海域、借助季风航行、联系沿岸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航运和贸易线路体系。这一海洋大通道是古代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文化和文明交流通道之一。在7个多世纪之前,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就是沿着这一海上大通道完成了他的世纪之旅,通道的西端是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威尼斯,通道的东端就是今日中国的泉州,历史上它有一个响亮而古老的名字——刺桐。如同威尼斯一样,泉州依然保留有大量丰富的具有鲜明海上贸易和文明交融的古老、生动,甚至世所罕见的历史遗存,见证着与威尼斯遥相守望的东方古代伟大海港城市的地位、奉献和风韵。

“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是古泉州在以“刺桐”的代称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10-14 世纪),在这一海上航运和贸易线路体系进入繁盛阶段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遗留至今的与海洋商贸、海洋文化相关的诸多史迹与遗址。系列遗产分布于以今天泉州城区为核心的泉州湾地区,包括16 个提名遗产点,遗产区面积总计101.14公顷,缓冲区面积总计581.82公顷。该系列遗产可以分为“航海与通商史迹”、“多元文化史迹”、“城市建设与陆上交通史迹”三类。系列遗产完整代表了宋元时期的古泉州(刺桐)作为世界重要的海上航运和贸易线路体系上重要港口城市的航海、贸易运行系统。相关遗产要素从空间分布、功能构成和工艺特征等方面,完整而突出地展现了长期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古代中华帝国在其“海洋文明”发展高峰时期的航运设施水平、文化交流与港口城市的建设情况,体现了古泉州(刺桐)作为宋元时期东方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地位、航海和贸易传统,以及因国际交流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10 至14 世纪(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航运和贸易线路体系的重要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

该系列遗产见证了古泉州(刺桐)在从公元10 至14 世纪间,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泉州地区活跃的海洋活动以及中国东南沿海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独特海洋观和海神崇拜的形成与传播、世界与泉州地区多元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和谐共存。该系列遗产与“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事件直接关联,与《马可•波罗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伊本• 白图泰游记》等文学作品有直接关联。这些事件、传播活动和作品曾经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专家认为,“古泉州(刺桐)史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ii、标准iii 和标准vi,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护管理整体状况良好,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丝路话题也随之持续升温,2014 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申遗成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研究、挖掘亦倍受关注,成果喜人。其实,2001 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就已率先拍板、支持泉州海丝申遗——2001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建省省长时亲自召开省长办公会研究部署,强调:“泉州许多文化遗迹与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文化遗产独特,内涵丰富,将泉州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较强,也对泉州的文物保护、环境整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同意泉州申遗并上报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