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金谷:山绿水青人富

泉州企业家杂志

金谷:山绿水青人富金谷镇党委书记肖列水(右二)到金谷中心学校调研 金谷镇/供图

泉州企业家杂志(本刊记者 谢玉燕)靠山吃山,这是长久以来山区群众的生存之道。但是,区位使然,加上为了保护生态,山区群众易丧失发展机会,这里由此也就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金谷,有着美丽而又“土豪”的名字,让人充满遐想。然而,因为地处山区,这里也曾贫穷,这里也曾苦难。

20世纪90年代后,安溪大力发展茶叶,金谷人把握机遇,紧跟大潮,使得脱贫步伐加快。2015年,全镇完成农业产值2.6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6万元,贫困人口只剩1451人。

然则,随着茶叶发展的理性回归,金谷人也逐渐意识到,靠山吃山,山会被吃空的。金谷领导以为,金谷要大发展,必须养山。

如何能既保护生态,又不让群众“饿肚子”,甚至能“挣票子”?如何实现山区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的共赢?

无论是发展特色产业、还是扶持电商,抑或是发力旅游,金谷的扶贫始终立足生态。而金谷生态脱贫的背后,更是当地党委、政府的务实担当和创新实践。正如金谷镇党委书记肖列水所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在精准扶贫上精耕细作,在抢抓机遇中创新思路,在责任担当前自觉作为。

在精准扶贫上精耕细作

——破“为茶是农” 立特色产业

行走在安溪县金谷镇田野山间,记者惊叹于这里草木繁盛山川秀美,更深深体会到金谷人民养山护山爱山所付出的艰辛。

但是,当我们来到渊兜村御香园果蔬合作社、景坑养猪场、东洋三角梅基地……看到的是一个个特色产业的崛起,正带动着当地农民增收,记者似乎触摸到金谷在脱贫攻坚路上奋力跳动的脉搏。

对于有着20多年乡镇经验的李文师来说,时隔17年后以镇长的身份回到金谷,对金谷的扶贫与发展,他有着新的思考:“金谷扶贫对象基本上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农业生产需要精耕细作,才能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同样,精准扶贫更需要精耕细作,才能扶到位、扶到家、扶出成效、扶出精品。”

破解“为茶是农”,发展特色产业,正是金谷行之有效的扶贫之路。李文师告诉记者,金谷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十分适宜农作物和茶果、林竹生产。然而现实却是,由于受“茶叶经济”的影响,农民纷纷在农田、果园里种起了茶叶。

“农民以茶叶经营为主,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在产业受挫时,地区经济发展所受影响会立竿见影并且在所难免。要多元化发展,‘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以此弥补结构单一的弊端,减少和分散风险,特别是防止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实现经济发展的多头并进,最终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李文师分析说。

他告诉记者,近年来,金谷逐渐意识到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危害,开始积极应对,主动求变。为此,在金谷狠抓茶业转型的同时,着力退茶还耕。“逐渐改变群众‘为茶是农’观念,倡导农村种植业向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茶农因地制宜改种紫薯、百香果、淮山、油茶、甜玉米、生姜和蔬菜。仅去年,全镇就实现退茶还耕850多亩。”李文师对记者说。

不仅如此,渊兜蜜柚、溪榜紫薯、汤内面线、景坑养猪、金山养蜂、三元水稻、东洋三角梅与铁皮石斛等一批特色产业正在金谷形成,金谷在退茶还林还耕上的成效日渐凸显。放眼金谷,山头林木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各种农作物茂旺逼眼!

不久前,为了进一步加大扶持特色产业,金谷党政会上形成决议:将对金谷镇10亩以上连片茶园(原来为农田)实行退茶还耕者,每亩实行财政补贴2000元。“这是金谷党政班子立足实际作出的理智而且科学的决策。”李文师告诉记者,金谷很多茶园原来是农田,有退茶还耕的基础。政策红利的进一步引导,可加快金谷特色产业的发展。今年,金谷的目标是实现退茶还耕1500亩。

在抢抓机遇中创新思路

——创电商模式 撬财政杠杆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各级各部门各行业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精准落到实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正能量。

当下,随着科技下乡、农村联网,一个村民家里只需有一台电脑,就能与世界沟通连接。也就是说,电商架起了“小乡村”和“大市场”之间的桥梁。这种新技术手段下的商品交换,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要求,也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更是精准扶贫的深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