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材质打造的鞋 赖燕兰/摄
泉州企业家杂志(本刊记者 林锦旺)晋江,一个县级市,传统制造业中心,却藏着一个世界级的科研平台——石墨烯技术研究院。2013~2014年间,短短一年半时间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康斯坦丁4次走进该机构。
世界级科研公司和世界级人才纷至沓来,晋江有什么独特吸引力?
近日,记者了解到,晋江正在加速培育“新动能”:依托雄厚的传统产业集群优势,以创新为“牛鼻子”,将聚焦“供给侧”作为新型驱动力;以国际化视野,吸引、培育和聚焦创新人才,发挥人才对创新的核心动力;以“品质城市”为内涵,加快软硬件建设,设法让各类国际资源要素扎根晋江,以生成源源不断的“永动力”。
这大概就是康斯坦丁为何频频光临晋江的原因吧,也恰恰是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的晋江新定位的题中之意。
瞄准“创新驱动” 聚焦发力“供给侧”
西瓜籽模样,纽扣大小,悍森智慧医疗公司科研团队研发的这款体温计,完全依托大数据,放在小孩和老人身上,可连续测体温。若小孩发高烧,体温38°C以上便会通过家长手机自动报警;体弱的老人,可连续进行半年的体温观察,根据体温波动来进行疾病预判。
据介绍,该体温计可运用于鞋服、婴童用品等传统产业,如嵌入服装、婴儿纸尿裤等,为传统穿戴产品注入新的功能,满足现代人提出的新的健康方面的需求。
悍森智慧医疗只是入驻晋江三创园的众多科技型企业之一,新型体温计的研发和运用仅仅是晋江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众多案例之一。
在经济新常态下,尤其在传统产业聚集的晋江,肩负着晋江经济新增长极使命的晋江三创园和晋江经济开发区深知,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同时,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难以满足的市场环境下,传统制造业要获得持续发展,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即必须从“供给侧”寻找新动能。
因此,创新驱动的发力点正是在“供给侧”,反过来说,从“供给侧”着力,即传统产业动能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动能的异军突起,无论是去产能、去库存和降成本,还是去杠杆和补短板,都必须依靠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晋江经济开发区刚刚结束的朝天进行的“百日攻坚”中可见一斑。
从2016年9月1日开始,晋江经济开发区深入贯彻晋江市委、市政府关于“百日攻坚”的工作部署,决定利用120天左右时间,集中力量和资源,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高潮。
在新增开工的9个重点项目中,公元食品等新生产线项目6个、新兴业态项目1个;竣工(或部分竣工)的30个项目中,传统产业新生产线项目12个,技改项目4个,新兴产业项目4个。
就连在谋划、签约的15个项目中,传统产业动能转型和新兴产业动能培育的项目均占据绝大多数。
落户五里园的福建金石能源有限公司HDT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已经开始试投产,该项目是国内首条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该项目开启了我国打破外国技术垄断、领跑光伏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投产后可在晋江形成高效太阳能电池产业集群,将成为晋江高新技术板块发展的“新引擎”。
已在进行桩基建设的晋华存储器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目标直指芯片国产化。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晶圆制造、产业链配套等,预计2018年9月形成月产6万片内存晶圆的生产规模,一个千亿级产业呼之欲出。
随着诸多项目的动工、竣工或者谋划,随着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不难预测,晋江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比翼齐飞”的格局即将到来。
坚持“国际化定位” 培育凝聚“创新人才”
一双鞋重量仅有120多克,鞋底还有弹性和杀菌功能;衣服可自动发热,人们到寒冬也能轻装上阵;衣服、鞋子表面可产生特殊的金属质感……这些新产品的出现都缘于石墨烯。
被称为“黑金”的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
在晋江,石墨烯技术材料、高分子新材料、功能性面料和智能电子穿戴等产品已得到成功研发,并将广泛运用小到鞋垫、服装,大到高铁、波音等领域,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制造产业的跨界融合。
这一切的实现都源于晋江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团队。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和第一要素,没有人才支撑,创新就无从谈起。”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一再强调。
如何吸引、培育、聚集创新人才呢?
“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刘文儒总结道。
他进一步解释:“坚持国际化的定位,才能吸引国际化的人才,从而带来国际化的技术、资本等要素。”
“让世界发现你!”
这一高高挂在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电商产业园区主楼的标语,为晋江“国际化视野聚集创新人才”找到了现实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