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大:巴金特别眷恋的地方

泉州企业家杂志

黎大:巴金特别眷恋的地方梁披云(右一)拜会巴金先生(右二)(老照片由林长红提供)

泉州企业家杂志(本刊记者  林雅萍)9月,新学期的黎明职业大学(以下简称黎大)又将迎来一批新生。值得一提的是,新学期黎大在全省高校范围内首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该专业被列入“泉州制造2025”重点人才培养项目,是黎大专注“职业技能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又一体现。

文化黎园,现代与传承相辅相成!

“站在时代前沿的‘学以致用’的办学精神与‘黎大’人文思想一脉相承,而‘黎明文化生态圈’的形成,则记录了黎大人文精神建设的历史足迹。”黎大纪委书记、泉州知名文化人林长红表示。

“黎大文化生态圈”绕不出黎大历史发展轨迹中的功勋人物,也不可忽略与黎大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历史名人。从著名教育家梁披云主张的“爱心教育、手脑并用”,到著名实业家李尚大的“实干务实”精神,到著名革命家梁灵光的“奋斗创新”精神,再到文学巨匠巴金呼吁的“讲真话,做实事”,直到最近挖掘的“黎大文化新溯源”的朱熹“格物致知”思想,构成了传承永续、脉络明晰、内容丰厚的“黎大底蕴”。

新生第一课:“手脑并用”

黎大有个传统,每年新生的“第一堂课”,不讲专业知识与技能,也不谈高校生活,而是学习黎大创始人、首任董事长、校长梁披云的教育思想。

作为我国著名教育家,梁披云顺应时代发展,提出许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教育理念。黎大的办学宗旨便是其中的代表。

以现代化高职院校为定位,黎大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梁披云倡导“做学合一,手脑并用”,从字面上理解,便是“不能只学不做,或者只做不学;不能只动脑不动手,或者只动手不动脑”,等同于“理论要与实践结合,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老师与学生要“互教共学”。

林长红表示,梁披云的“手脑并用”理念为黎大成为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奠定了基石。

学生职业技能离不开手脑并用,学校极为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在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黎大学子共获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5项,福建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82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140项。优异的成绩单,正是“梁披云们”思想浇灌的累累硕果。

新校区大楼:命名背后的“实干务实”

20世纪80年代后期,梁披云筹建黎大新校区。当印尼华侨实业家李尚大得知梁披云为建设经费犯愁时,便主动请缨,“包揽”了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的费用。

林长红告诉记者,捐资助建新校区是李尚大感念师恩的体现。当时李尚大一提起梁披云,总是心怀感念:“如果没有梁老师的教诲,我可能会走入歧途。”

黎大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后,梁披云先生请李尚大为捐建大楼命名,李尚大为大楼一一取名,并沿用至今。慈山大楼,是为了缅怀其父亲在家乡兴学的精神;吴龙江大楼,是纪念小学老师吴龙江;陈后潮大楼,是纪念其在双十中学念书时的舍监陈后潮老师;张圣才大楼,是纪念母校双十中学副校长张圣才老师;黄丹季大楼,是纪念以身家性命保护陈嘉庚的爱国华侨黄丹季先生;汪德耀大楼,是以厦门大学老校长汪德耀教授的大名命名;项南大楼,是纪念改革开放初期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同志;潘受大楼,是为了表达对新加坡著名书法家、诗人潘受先生亦师亦友的景仰之情。

不少人提出疑问:印象中,但凡捐建的建筑,往往用捐资者名字来命名。但是,为什么黎大没有“尚大楼”呢?

[责任编辑:陈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