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荣:资深专家的新追求

泉州企业家杂志

如何将一部分急救提前到网络医院、急救车上,甚至患者发病的现场?第一医院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

2013年底,泉州市第一医院心内科申请了泉州市科技课题《急救心梗网络救治》,成立了以该院心内科为中心,逐步涵盖至泉州市所有二级甲等以及三级乙等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区域网络化救治群。一旦县、乡医院乃至救护车或现场的医生初步判断无法处理时,可以第一时间将病人的心电图等检查报告及相关情况上传至微信群。24小时值守其中的医生便会马上会诊。医院各个环节将会迅速反应,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通过各个科室、部门的高效联动,达到专家、设备、药品、信息的无缝对接,使得就诊、入院、手术、出院环环相扣。

“急梗救治”“心律失常群”“胸痛急救中心”“泉州市一胸痛急救”等微信群不断涌现,涵盖了全市范围内的20多家医院。“网络救治平台的建立,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每一分钟的缩短,都能够减缓病患痛苦,从而缩短病灶发展,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负担的诊疗费用也相对较低,预后效果也将得到提升。”林荣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泉州市心血管病急救中心,泉州市第一医院与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签署联合救治协议,建立院前急救平台。同时与南安惠安、洛江等地的5家基层医院也签署联合救治协议。

打破空间、时间界限的“无缝救治”,让第一医院的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手术、重症监护已然形成一个整体,360°全覆盖的救治平台得以实现。

精专团队——构建心血管病“防火墙”

今年1月底,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被送到泉州市第一医院。刚到第一医院时,他疼痛剧烈,浑身大汗淋漓,不能平卧,血压低。见到这种状况,不但家属觉得老人生命垂危,就连老人自己也觉得活下去的希望十分渺茫。但是,在以林荣为首的心血管病中心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下,经过科学的治疗,仅用10天,患者转危为安,老人原本将要“迈向死亡的一条腿”硬是被拉了回来。

生死时速,命悬分秒。有多少人经历过这样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然而,对于第一医院心血管病中心的医生而言,这样的瞬间太多。许多已被下达死亡通知的病人都被他们成功抢救回来,许多诊断不清的病症在他们面前也都变得柳暗花明。

面对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主动脉夹层等复杂危重的心血管疾病,第一医院之所以能快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还得得益于该院配合默契的“高精专”医疗团队。

“由于到心血管病中心的患者大多有多项疾病缠身,紧急情况较多,需要多学科互相协作。因此,对危重病人,要求多学科医生共同会诊,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目前第一医院又组成了一支由心内外科、急诊科、ICU医生的救治团队,提高对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病人的抢救。要求科室医生必须了解每位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抢救。”院长苏智军总是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要求心血管病中心发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

今年6月,在林荣主任的带领下,由心内科心电生理团队的吴兵博士、王凌副主任及麻醉科、心彩超室共同协作,第一医院心血管病中心成功完成福建省首例房颤射频消融+ACP左心耳封堵术。同时也完成数例房颤病人的左心耳封堵术,其中包括1例80岁高龄的患者。据统计,从去年开展的左心耳封堵术至今,已完成近10例患者的治疗。

在第一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为了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很好地接受治疗,医院建立了老中青三级诊疗制度,而且每个医生还有自己的亚专业。除了坚持不懈地开展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心血管病中心还会定期举办质量分析会、典型病例分析会、联合会。

“为心血管病患者构建‘防火墙’,需要医护人员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高度负责。医学是一门实践过程的科学,在临床实践中,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例,谨慎、认真研究分析每个病例的特殊性,反复考察其诊断和治疗的正确性,最大限度地避免误差、减少失误。”这是心血管病中心对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要求。既精细分工,又密切合作,不断提高中心的医疗服务水平是院长苏智军的要求。如今,心血管病中心正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大踏步前进,造福闽东南的心血管病患者。

[责任编辑:陈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