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荣:资深专家的新追求

泉州企业家杂志

林荣:资深专家的新追求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组来泉州市第一医院进行认证现场核查,林荣主任(左二)介绍泉州市第一医院胸痛中心相关情况。

泉州企业家杂志(本刊记者  谢玉燕)先看一组数据:

——目前,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高达2.9亿,而这个数字仍不断在攀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美国心脏协会研究刊物中题为“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的报告则显示,到2030年中国人的心血管疾病(CVD)和与其相关的死亡率将有可能暴涨73%。

——有关数据显示:心梗发作后3小时为生命的“黄金时间”,即3小时内入院病者在接受手术后,心源性死亡率只有5.8%。但是延误1小时就医,死亡率就会提高10%。

严峻形势带来了行业的巨大压力,更激活了人们破解难题的无限动力。

在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病中心,胸痛中心、微信救治群、区域协同……一个个新的医学模式不断创新与推广。

纵观这些举措,不难看出,当下,在破解心血管病难题时,第一医院注重的不仅仅是医生个体的精湛医技,更在努力地架构起一条顺畅的“绿色通道”并且通过360°全覆盖的协作及“板块式”人才团队的崛起,守护生命的最美律动。“时间就是生命,协作方为出路”——成为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林荣贯穿始终的一句话。

胸痛中心——为抢救开辟“绿色通道”

7月24日,泉州市第一医院传来喜讯:历经3年的积极努力,改善抢救流程,经过网络申报、专家暗访、现场核查及投票表决四大关的考验,该院正式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福建省第二家,泉州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医院。“认证的通过,不仅充分肯定了医院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更为今后医院在严格、规范的流程和现代化的管理措施下实施胸痛急救提供保障。”第一医院院长苏智军如是说。

而在林荣看来,这是一个预料中的结果,更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努力。

据不完全统计,以急性胸痛为主诉的病人占急诊内科所有病人的5%~20%,在三级医院里更是占到20%~30%。作为急诊内科最常见的病症,急性胸痛不但病情复杂,而且易危及生命,要想在短时间内作出精准判断、精准治疗,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过去,很多胸闷胸痛病人到医院后,在挂号、检查、缴费之类的走程序过程中,很可能会花去大量时间,但是对于很多危急胸痛病人而言,这些时间尤为宝贵。”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泉州市第一医院认为,“绿色通道的及时开启决定着治疗的成败,成立胸痛中心势在必行。”

2014年6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成立了以苏智军院长为主任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将急诊科、心血管内外科、呼吸内科、心电图室、化验室、影像科、超声室、收费室、信息科、后勤保障及物流等多部门进行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重新配置,胸痛中心由此诞生。

在城东分院地下一层的胸痛中心办公室,记者看到了墙上挂满与胸痛相关的规范工作制度和门诊、急诊、住院、手术等诊治抢救流程图。胸痛中心的医疗总监林荣笑着对记者说:“我们尽可能将原来分散在医院各处与心血管疾病治疗相关的科室整合至中心,在各科室间建立起一条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胸痛患者到医院后,便可直接进入胸痛中心进行诊断治疗。”

据了解,在胸痛中心,10分钟之内就可完成心电图检查。不仅如此,2015年在泉州市第一医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高达1300多例,其中450多例为急诊PCI术,而急诊PCI中的30%是绕行急诊室直接由胸痛中心进行的,大大节省了患者的诊治时间。

在不断优化救治流程的同时,医院还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进行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提升。不久前,医院购置了床旁定量荧光免疫检测仪,原来需要60分钟才能完成的采集标本到获得结果,如今只需8分钟就可完成。

“从硬件到软件,从人力到物力,我们的目标非常清晰——使患者在就诊、医院间以及科室间衔接、检验、检查、运送、治疗等方面更加优化,保证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林荣坦言。

“胸痛中心的成立,亦是第一医院多学科协作提速的表现。”中心牵动的是医院各科室的联动,已然,医院的发展从过去以竞争为主的“各自为战”演变为如今以协作为主旋律的“多学科协作”。

网络平台——实现救治360°全覆盖

如果说成立胸痛中心,体现了第一医院内部多科室的协作,那么,网络信息化的布局,则确保了360°度全覆盖救治平台的实现。

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新国际诊疗指南要求:90分钟内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然而事情往往是这样:从心血管病患者发病到120将其送至医院急诊科(有时甚至会出现120到基层医院,基层医院再到医院急诊科),从急诊科到心内科,最后到导管室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整个过程耗时长,易错过“黄金抢救期”。

[责任编辑:陈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