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村中国首个乡村文创园
泉州企业家杂志(本刊记者 宋春兰)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业必须富;中国要美,农业必须美。”这不仅给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因工业化而逐渐“空心”的农村带来了曙光。而乡村旅游的走红,让不少人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蜂拥而上。基础配套不完善、同质化严重、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底子薄的泉州也不例外。
幸而,经济在福建遥遥领先的泉州,其他方面依旧不甘示弱。找差距、求发展,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领导干部、旅游从业者“出门取经”。浙江作为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省份,德清、安吉等地的发展累计了不少好的经验。《泉州企业家》杂志作为本土洞察经济发展、引导企业发展方向,为泉州经济和企业鼓与呼的媒体,日前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一场“江浙乡村旅游考察之旅”,并结合泉州实际提出几点思考。
思考一:旅游群体年轻化,乡村靠什么吸引游客?
据统计数字显示,国内乡村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国内全部游客人数的1/3。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2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0%。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2612亿元,同比增长60%。乡村旅游井喷式的发展甚至让一些地区打出了“吃上旅游饭,摘下贫困帽”的口号。
迈点网发布的《2015国庆出游调查报告》指出,出游的人群结构中25~40岁占69.9%,25岁以下占16.8%,居民出游需求比列中,景点、购物、慢生活分别占38.2%、28.6%、23.7%,旅游需求呈多元化发展。
可现实是,大部分人对乡村旅游的理解不深,多数乡村旅游仍旧停留在“吃农家饭、做农家事、住农家乐”的层面上,一些乡村特有的景观、文化内容、民俗传统未被挖掘和深化,难以吸引年轻的游客群体。而德清莫干山一带不仅吸引了大批的年轻游客前往度假,还留住了一群年轻人在此创业和生活。位于莫干山脚下的庾村,打造了一座以“乡村再造”为梦想的文化市集,沿街岑天的法国梧桐诉说着小镇历史,原始的建筑风格得以保存,而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用创意改造出了雅致咖啡厅、传统韵味手工面包坊、风格各异的主题旅社等。吸引大批年轻游客的应该就是这些由创意转化的美,蒋勋说过,美是一个看不见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反映在企业上会创造惊人的产值与财富,创意本身就是美。远道而来的游客、艺术家、商人等在这里汇集,创造和分享美,寻找情感和精神的共鸣。
“望得见山,望得见水,看得见乡愁”一度是乡村建设的精神指南,而因地制宜加入创意和美才能形成看不见的竞争力。
思考二:旅游方式发生改变,乡村用什么留住游客?
旅游出行正由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自驾游逐渐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而近郊游持续火热,在为乡村旅游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的同时,无疑也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马观花似的游览显然留不住游客,深度体验和文化内涵才能带来持久的生命力。
在杭州,遇到一位导游,他在带团时能将名家经典、诗词典故、历史渊缘信手拈来,让游客犹如经受一场文化的洗礼。浙江人文底蕴深厚,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在乡村旅游的升级打造中,将特有的人文内容融入旅游体验中,不仅让游客感受到美丽的田园景色,还能体会具有历史传统的文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