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不要让创新成口号

泉州企业家杂志

泉州企业家杂志(记者 吴沿)借着最近的“英国热”,化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那段名言来说说眼前的事: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期,也是一个最好的时期。

当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微观企业普遍困难,经济新常态,还是有些令人难以适应,甚至束手无策,措手不及。从这个角度看,这无疑是个最坏的时期。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困境中的人们,没有甘心就此倒下,没有甘心就此放弃,普遍困难之下的泉州企业、基层政体,仍在想方设法走出困局。而今的苦苦挣扎,自我否定,甚至彻底巅覆,犹如琵琶行至“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的绝地。但要知道,就在这“别有幽愁暗恨生”之时,却恰好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之际,待他日“银瓶乍破”、“四弦一声”,必会“如裂帛”般振聋发聩,惊世骇俗,令人侧目。从这个角度看,挣扎的现在,恰是最好的时期。

当然,银瓶不会自己乍破,没有苦苦的挣扎与洗礼,“四弦一声”亦不会自然而然地来到。在与新常态的短兵相接后,人们的心理已从最初的心存侥幸,到现在的理性正视,虽然同在新常态的阴霾下,但心态、理念、思维方式、行事方式已渐渐变化。不论人们愿意不愿意,大家都不得不接受“再走老路没出路”的现实。

驾轻就熟的老路走不通了,新路又还需探索,这样的纠结,诚是多年未遇了。然而,不论人们接受与否,情愿与否,人们都清醒地意识到,唯有创新、唯有更新、唯有求新才是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白了这个道理,新常态以来经历的种种纠结,也算是值得的了。

企业要创新才有出路。基层也要创新。

制度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在经济理论三大传统柱石(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之外,制度已经成为第四大柱石,且至关重要。有效的制度,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它是身在其中的人们对制度变迁的需求与对制度变迁的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效制度的形成需要耗费时间、智慧和精力,是参透各方利益多重博弈的结果。转型的实质,就是制度的变迁和制度的创新。

国家层面在推出顶层设计的同时,仍旧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鼓励基层改革创新,推动改革落地生根,着力解决改革方案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利益调整中的阻力问题、推动改革落实的担当问题,把改革落准落细落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制度是社会的激励机制,合理的制度安排,常常能让难事变易,曾几何时,泉州亦用制度创新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流域上下游补偿机制,数亿元财政资金的上下游转移,换来了全境水流域环境的大为改善。这一做法甚至上升为经验,在全国推广。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