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遗响在泉州台商投资区

泉州企业家杂志

  此后,百崎回民把堤内的海滩改造成耕地,经过几年的土壤改良,大片的盐碱地种上了庄稼。遗憾的是,1966年兴建盐场、开山炸石时,“仙脚迹”遗迹被炸掉了。可“仙脚迹”与“郑和堤”记录着郑和与百崎回民的一段不解之缘,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为纪念郑和的热情相助,百崎回民把这两条堤岸称作“郑和堤”。长长的大堤,仿佛展示了一幅数百年的历史长卷,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遐想。

  沿着“最美的海岸线”散步,不知不觉,便来到了于东园镇东湖村靠近海边,一处名为“莲花穴”的位置上——琅玕三宝宫,庙内奉祀一式三尊青石雕半身三宝像。三宝宫面积虽然只有10多平方米,香火却十分旺盛,天长日久,对宫里主人的身份即各有所称。

  “三宝就是郑和。”60岁的当地渔民说,“小时候我听爷爷说,爷爷的爷爷就说这是海底神郑和。”据专家们经过多方查证分析,认为三宝宫供奉的是三宝太监郑和,而不是佛教的三宝佛。在三宝宫内,我们看到有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和泉州港口协会落款的文件。上有如下文字:“经调查考证,三宝佛俗姓郑……专家组认定三宝宫供奉即三宝太监郑和,与百崎的接官亭、郑和堤为一组重要的郑和历史文物,应予保护。”专家们还在宫内发现一个有100多年历史的石制香炉,香炉上刻有“郑家子弟敬”的字样。

  一篇作者为林兴相的文章(泉州港口协会提供)写下了这样一个的故事(有删节):1946年的冬天,战争和饥饿夺去无数人的生命。我四岁的时候,父亲病故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历尽艰辛。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母亲摸黑挑着百来斤食盐乘小木帆船准备到鲤城贩卖。小船行至江中,风力大加,海浪打翻了小船,落海的5个人紧紧抓住船沿,在冰冷的海水中挣扎。随着时间的推移,落水者手脚渐渐麻木,一个浪头打来,无情地夺走了母亲身旁的一位女难友。在这危急的关头,母亲大声疾呼:“三宝爷呀!海底神呀!快来救!信女家中还有老幼四条命啊!”忽然眼前一亮,发现一道金光!母亲惊呼:“我看到一道金光!是三宝爷来救咱们了!是三宝爷来救咱们了!”这一呼唤振奋了所有垂危的人们!大家一起狂呼:“三宝爷呀!三宝爷呀!快来救!”呼声撕破了长空,惊动了过路的帆船,这时一艘木帆船闻声赶来,当来船灯光渐渐靠近时,母亲身旁的难友菜根姆对母亲许诺:“阿喃呀!您真诚心!三宝爷真的来救咱们了,我如果有命回去,定将女儿许配给您长子当媳妇。”九年之后,这对同舟患难之友如约成了亲家,人人都说这是三宝爷在作美,自此,母亲每逢大年初一夜,总是到三宝宫过年。如今,当地还流传一个风俗:渔船要出海,渔民总是来拜“三宝佛”。他们相信当年的钦差总兵三宝郑和能给他们带来平安。如此信仰,如此虔诚,“三宝佛”俨然成了当地渔民心中航海的保护神。

  发思古之幽情,忆海丝之千帆。传说中的“仙脚迹”、“三宝爷来救咱们了”等,给郑和涂上了浓浓的神话色彩,映衬了人们对郑和的感激、崇敬和爱戴。三宝宫、郑和堤、接官亭等“海丝”遗址,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佐证。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