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利电容薄膜生产车间一角
泉州企业家杂志 (记者 谢玉燕)一张厚度只有保鲜膜1/9的电容薄膜,每微米却能承受500伏的耐压,当它附着在电容器上,能使汽车发动、空调运转、LED灯启动……
小小薄膜,不可小觑。这正是高科技魅力之所在。
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有一家企业,凭借着这张几微米厚的薄膜,企业的纳税从2008年500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1000万元,明年则能突破2000万元。只有160多名员工的企业,每年创造的产值高达2亿多元,人均年产值高达125万元,真正书写着“高科技创造大财富”。
它就是泉州嘉德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近日,记者走进东园镇惠南工业区。
薄膜如何“炼就”?
没有气派的大门,也不见宏伟的高楼,厂房面积不过20多亩,看似普通纺织服装厂的嘉德利,似乎与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身份不搭。
跟随总经理助理黄泽忠,记者来到嘉德利生产车间。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记者换上蓝色工作服、工作帽,套上一次性鞋套。待一切准备就绪,工作人员才带领记者往前走。穿过一条狭窄的缓冲通道,一股强大的高速气流从两边喷出,记者连同拍摄的机器在大风中被“杀菌消毒”一番。
“这是风淋室,每个人进出都必须从此经过,为的是清除身上的污染物。”黄泽忠介绍说:“嘉德利的生产车间是24小时恒温的无尘车间,指标已达到一万级,相当于医院手术室标准。”
为什么电容薄膜对清洁度的要求这么高?黄泽忠说:“哪怕是一点点灰尘,都会形成电弱点,通电工作时,电容薄膜就容易被击穿。”
进入车间,一条全自动化控制的生产线正在快速运转着,长达数百米的车间里只有7、8个工人,或操作电脑,或巡视生产线。
“这么大的一条生产线就这几个工人吗?”记者不禁问道。
“绰绰有余。我们的主要工作,除了保证机器正常运转,更多时间是在做车间的清洁保养工作。”车间工人回答再次印证了黄泽忠的话。
突然,黄泽忠指着一条快速流淌的“水帘”,对记者说,“这就是电容薄膜。”
“看上去怎么像保鲜膜?”记者问。
“它可比保鲜膜薄多了,保鲜膜一般是27微米,而这台机器能生产2.8微米的薄膜。”黄泽忠自豪地答道。
记者越发好奇,这层薄膜是怎样“炼就”的?
“将PP粒子高温融化成粘体状,经过90℃—95℃的冷辊,冷却后变成70厘米宽的铸片,然后将这个‘铸片’先纵后横的拉伸后,变成了5.8米宽2.8微米薄的薄膜。”黄泽忠指着运转的机器,认真地向记者介绍起来,“70厘米变宽5.8米厚2.8微米的薄膜,而在拉伸的过程中,要使薄膜厚薄均匀,达到高物理性能指标和低热能收缩、高电性能指标等,同时又不断裂。这就是技术难点,也是电容薄膜核心所在。”
记者恍然大悟!
高科技才有生命力
电容器是机电设备驱动的关键性元器件。近年来,随着电容器的发展,更加先进、环保的薄膜电容逐渐取代传统的铝电解电容登上时代舞台。
2001年,嘉德利创始人黄栋梁,在泉州台商区以生产空压机为业。由于电容器产量有限,黄栋梁常常要为买不到电容器而发愁。打听下来才知道,电容器生产不足,是因为电容膜供应不足。当时,国内的薄膜电容来源以国营生产和进口为主。
苦恼之余,黄栋梁更看到了电容薄膜广阔的市场前景。几经考察与思量,他决定自己生产电容薄膜。从传统的空压机制造到高精端的电容薄膜生产,有人认为,黄栋梁的这一步跨过头了。但是,在他看来,企业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占据市场份额。而“高大上”电容薄膜,正是未来企业竞争的优势所在。
嘉德利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国内较早的民营电容薄膜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