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画像
众所周知,古代泉州商人为东亚文化圈做出了许多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留下了一个个令人景仰的背影。流年似水,蛇年即将过去,马年就要降临。当此新旧交迭之际,回想历史,尝试勾勒先辈们前行的轨迹,于今日的我们不无补益。
在日本大宰府,保留有一份我国宋代的官方证明文件——公凭,这份公凭见证了泉州客商李充于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到日本贸易的历史,也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完备的宋代贸易凭证。就是凭着这份“对外贸易通行证”,当时的“纲首”李充(负责纲运的商人首脑)才能船载“瓷碗二百床,瓷碟一百床”的货物到日本贸易。然而,在那个以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年代,书籍史料对商人都是吝于笔墨的,像黄谨、李旦、郑成功等能有幸载入史籍的,在众多泉商中更是寥寥无几。
黄谨:穿针引线促邦交 为国谋事载青史
历史上泉州名人辈出,但以商人身份载入史册少之又少,更遑论《宋史》这一类权威典籍。不过,凡事总有一二,北宋神宗年间就有一位泉州商人获此殊荣——此人便是黄谨,因其为国谋事之功绩而载入《宋史》。
据清朝蔡永蒹所撰的《西山杂志》所载:湾海(安海之别称)的东面有土沙堆积而成的沙洲,海水绕过这个沙洲向北流去,北端有一个村落叫黄墩。自五代以来,此村居住着黄、蔡、陈、王等姓氏的村民。随着唐末、五代海上贸易的兴起,宋初时,黄墩已成为泉州海上商船停泊的重要航坞之一。到了南唐时,国主李璟派遣侍中(官职)黄光略(安海人)从海路出使高丽,使之友好往来。黄光略带着同乡的商人连同货物共十艘船从安海驶往高丽,受到高丽王的热情招待。同行的泉州商人离开高丽后,带回不少白参、貂绒等珍稀货物,获得约十倍之利润。从此,不少泉州商人通商于安海和高丽之间,其中不乏在高丽落户之人。这才有了后世居住于咸镜(今朝鲜西北部)的蔡、黄、洪、陈、刘、王、欧阳等姓氏,约有百户人家。
自黄光略出使高丽后,及至北宋后期,高丽“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舶至者。密试其能,诱以禄仕,或强留之终身”。黄光略之子黄谨是名商人,他的才能一样受到了渴求人才的高丽王的赏识,享受种种优待,由礼宾省(相当于宋朝的礼部)负责接待。
话说自1031年以后,高丽已不再向宋朝进贡,亦跟宋朝中断了往来。熟谙宋朝与高丽商道的黄谨,在走南闯北经商时,结识了时任湖南荆湖两浙转运使的罗拯,并与之成为好友。1068年的一天,有心人黄谨向罗拯转述了高丽王想与宋朝恢复往来的意愿。罗拯觉得事关两国邦交,兹事体大,当即奏报朝廷,并建议可由黄谨从中穿针引线,恢复宋朝与高丽的邦交。此建议得到宋神宗同意。黄谨马上带着宋神宗的旨意回复高丽王。于是,高丽王派遣使者金梯及船队随黄谨到宋朝入贡。从此,高丽与宋朝外交上恢复友好往来,两国间的通商也更加密切频繁。
自北宋哲宗以后,北宋和高丽间的关系尤为密切,常有使节和商人经海道往来,而泉州又正式建立了市舶司,自然有更多的泉州商人前往高丽贸易。据《高丽史》载,北宋时期前往高丽贸易的中国商人中,泉州商人占有很大比例,有迹可循的有20多起,这在苏轼《论高丽进奉状》可以得到了印证:“泉州多有海舶入高丽买卖……”,不难看出当时泉州商人赴高丽贸易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