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福全古城探新路——一篇报道引发的思考

泉州企业家杂志

港澳福全同乡会原会长、顾问许自展“说书”

澳门金井同乡会会长蒋海棠:一颗爱乡的心

港澳福全同乡会会长曾国雄:含泪谈“根”

一座古城墙:800多位港澳同胞的情怀

原标题:

福全:古城探新路——一篇报道引发的思考

“嘀嘀嘀……”2013年12月17日,本社电子邮箱发出有新邮件的提示声,一封来自香港乡亲许自展先生的电子邮件跳了出来:“际值福全古城面临存废危急关头,承贵社仗义倾力相助,挽狂澜于即倒,毕成功于昨一役。困扰敝会年余之恶梦,烟消云散。昨午即第一时间向港澳乡会汇报,整个下午电话络绎不绝,乡人闻此消息,一片欢腾。福全有福,均是值最需要时刻,伸出援手……”

2014年1月7日,又有一封新邮件:“颂读大作,百感交集。本不作奢望,姑且一试,结果远超预期。人生如戏,山穷水尽,柳暗花明。更因此和您们结缘,深感荣幸!”

……

邮件频频,只为一事:晋江金井镇福全村一座600多年的古城墙。2014年1月2日出版的《泉州企业家》杂志专门采写、刊发报道《一座古城墙:800多位港澳同胞的情怀》。

报道刊出,故事未完,清明时节,福全村部分旅港澳乡亲返乡谒祖。期间,我社的编辑、记者与他们有了一次更为深入的对话与沟通,由此引发了大家对“古城新路”更多的思考——

清明时节,古城泉州处处可见返乡谒祖之人。返乡谒祖,除了看看亲人、看看先人,不少人更想听听乡音、看看乡里、解解乡愁。对旅外的乡亲来说,那随时会涌上心头的乡愁,也许只是古厝前的一朵莲花、深巷里的一声吆喝,或许只是矮墙内的一曲南音、村里戏台上的一出木偶戏……似乎无影无形,却又常常“未成曲调先有情”,只要轻轻一拨,不禁潸然泪下。

今年的清明节,记者亲身感受了这种乡愁,也意外认识了一群在这份刻骨铭心的乡愁驱动之下,孜孜不倦为福全古城探寻新路的可爱侨亲。

先为古港、后为千户所的晋江金井镇福全村,早在宋代,就已是东南沿海的一大商贸港。古代泉州沿海有三湾十二港,福全港便与后渚港、围头港、安海港一起名列十二港之中。至明洪武年间,朝廷为抗倭,在泉州沿海增设永宁卫,同时增设崇武、福全等5个守御千户所。福全古城初建。据《晋江县志》载:“福全城,在十五都。明洪武二十年,江夏周候德兴造为所城。周六百五十丈,基广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窝铺十有六,为门四,建楼其上。”

福全古城从此屹立,成为千百年来海内外福全人最深的乡愁。如今福全村有村民700多人,而旅居海外的福全人多达1万多人。如果说,当年为谋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而今不再为养家糊口奔波的福全乡亲,同先辈一般难忘家乡,多年来,热心家乡公益,修路造桥、尊师兴教。

回望家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情之所起,一往而深。家乡福全,记忆深刻的就是那座屹立了600多年的古城,尽管抗战时被拆、金门炮战又被毁。当乡亲提出合力重建古城时,旅港澳福全乡亲无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因为离家越远,福全人越明白,那周长2公里多的城墙,围住的是福全的根和脉。在那座葫芦型的古城里,有庙十余座、名人故居数十间,更有抗倭佳话、民间传说,难以忘怀的布袋戏、嘉礼戏、高甲戏、大鼓吹。“三山沉、

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典故,不论海内海外,父传子、子传孙,代代口口相传;敦义社元龙山朝圣之盛况,更令人对福全古地肃然起敬。

古港、所城、人文重镇。历代出将入相,科甲累累,更有名医巨贾、神童奇士。古城在原有的山、宅、祠、庙齐聚的基础上,又多了池、刻、塔、井、坊、树等人文遗存。

这样的一座古城,在历经风雨沧桑之后,2007年,被建设部评为“历史文化名村”。“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入列,更令旅外乡亲兴奋异常。为了让古城保护高起高走,旅外乡亲专门到上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找到闻名世界的阮仪三教授,请他领衔福全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同时迅速筹资1200万元,着手修复福全古城墙。

令人意外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获批,带来的并不是想象中的掌声,却意外地听到了更多的怨声。

一边是接受现代工业文化充分洗礼、熟知文化遗产价值的旅外乡亲,期待以修旧如旧、发展文化旅游为乡里开辟又可保护古城、又能造血的新路——他们说,现在大家流行到欧洲旅游,看的不就是当地500多年前的古堡吗!福全村只要稍加修缮,这样的古建筑俯拾皆是……

一边是固守乡土、更在意眼前发展的本土乡亲,不希望古城控规绊住了他们盖新房、建新厂的手脚——乡亲们心里的算盘也无可厚非,谁家要娶媳妇,总得加层盖个新房,9.6米的古城建筑高度控制线,成为当地百姓最敏感的“高压线”。更何况古城控规,把占尽地利、一转手就值上千万的古城,变成徒有虚名难有实利的文化遗产,当地百姓难免生怨……

其实,这种情况,不单单在福全古城遭遇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村镇建设并进的当下,不少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类似的情况。有的地方甚至会以民生为理由、以发展为理由,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让位于村镇建设,许多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迹就这样一一被拆除。

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契合点,需要人们更有智慧的创造。尤其是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从简单的保护,转化成可以见效、可以收益的新业态,在保护中生财、在生财中实现更好保护。当然,这个过程,就更需要海内外乡亲、政府和各方有识之士群策群力,探索出一条新路来。

从这一点来说,福全村是幸运的,其幸运在于,有很好的历史积淀,有诸多爱乡、爱古城的乡亲,更在于乡亲愿意用更新的思维激活古城之韵,而不是一拆了之、一卖了之。唯一需要磨合的是,古城发展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传统思维和现代思维之间的矛盾。其实,跳出纷扰来看,这种磨合,恰恰是一种进步的开始。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福全古城如何在海内外乡亲联手下走出一条古城发展的新路。《泉州企业家》杂志社也将继续关注一篇报道引发的故事……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