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福全同乡会原会长、顾问许自展“说书”
澳门金井同乡会会长蒋海棠:一颗爱乡的心
港澳福全同乡会会长曾国雄:含泪谈“根”
一座古城墙:800多位港澳同胞的情怀
许自展“说书”
翻开《福全古城》,有点泛黄并带着斑点的页面上赫然印着“了解历史,更懂珍惜今天”几个题字。这座濒临台湾海峡的古老所城似乎在向对岸的亲人们讲述着它那神秘而悠远的故事。
它不简单,虽说只是一本村志,却洋洋洒洒32万字,200多页,毫不逊色于乡志、县志。
他更不简单。60多岁了,不是书的作者,却天天带着3斤多重的村志四处奔走,从不嫌重、嫌累。他不是编委,可书中的内容,却早已熟稔于心。每每遇到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之人,他总要滔滔不绝地讲述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恍若一位说书人。
它的名字叫《福全古城》,而他的名字叫许自展,港澳福全同乡会原会长、顾问。
4月3日,记者见到了极不简单的他和它——许自展和他那本随身携带的2cm厚的大16开的精装书本《福全古城》。封面上那火红的刺桐花开得正艳,修复如旧的城楼古韵犹存,由王冀奇题写的“福全古城”四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许自展将书轻放在桌子后,用他那带着浓厚乡音的普通话向记者讲起这本书来。“这是我们村自己编的一本书,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它是我们福全古城历史的再现。”许自展显得尤为自豪。
人因城聚
翻开《福全古城》,有点泛黄并带着斑点的页面上赫然印着“了解历史,更懂珍惜今天”几个题字。再往下翻,就进入正文,福全所城平面图首先出现在眼前,型似葫芦的福全古城矗立在金井的南部。这座濒临台湾海峡的古老所城似乎在向对岸的亲人们讲述着它那神秘而悠远的故事。
翻开第一篇章——“古城的历史沿革”时,许自展拿来一张白纸,为了让记者对福全有更清楚的认识,他决定亲自为记者手绘福全古城。沿着笔尖,从800米的城墙、东西南北的四城门、所城十三境、名山名井……每到一处,他都要停顿一下,讲述完这个地方的故事后,再重新下笔。就这样停停走走,断断续续中,一幅福全古城手绘地图绘就。
许自展总结说,这是一座充满着神奇与惊喜的古城。
1988年的一个清晨,从香港回到福全村的许自展又一次徘徊在古城内。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城,虽已千疮百孔,但历史的神韵永远不会挥发,时间只会让它如美酒般愈陈愈香。许自展时不时闭上眼睛,用手触摸着残破的古城,透过冰冷的条石仿佛还能感受到历史的余温。
行至城南,城隍庙正在翻修。许自展突然听到有人喊:“快来看,快来看,这就说中的那只石龟呀。”好奇的许自展迅速地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只见工人拿着铲子纷纷站在被挖开的大坑边。许自展上前一看,坑里显露出一块形似乌龟的大石头,神奇的是这只石龟不是趴在地上的,而是趴在土坑的侧壁上,好像在朝西边的眉山爬去,身后还有10多个大小不一的石蛋……
许自展兴奋不已,“小时候,常听老人说,福全村是‘三山沉,三山现,三山看不见。’尤其是‘三山沉’、‘三山看不见’的地方多有石龟。原来以为是传说,当日亲眼所见,不得不相信福全真的是处处有玄机,处处有惊喜的地方。”
这样的惊喜,不仅先人留下,亦见今人创造。
许自展不由得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2011年11月的那次“反客为主”的故事。
2011年11月第三届“世界城隍节”在国内举办。因缘际会,福全村城隍庙成为会议一个重要考察点。得知这一消息,热心的许自展连忙从香港赶回福全村,想尽尽地主之谊。活动期间,许自展忙着招待宾客,结识了不少来自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新朋友”。谁曾想,仔细一打听,与会来宾中,不少都是福全人。许自展这才知道,在台北,单单福全乡亲就有2000多人。
许自展不禁感慨:是古城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福全人又能重新聚在一起。
城因人活
29岁离开福全之前,许自展曾是一名老师。因此,对家乡的文人、名人,许自展自然更为关注。
许自展自豪地对记者说:“与隔壁的溜江村相比,福全人口只有溜江的一半,经济不相上下,但是福全人从来没有觉得输给他们,因为我们历来‘朝中有人’!”
许自展所说的“朝中有人”,指的就是小小福全村,自明代以来科甲累累,先后出过11位进士、9位举人、2位解元,最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村里至今还保留着明代蒋德璟的相国府。福全人文渊薮,不仅见于古,还盛于今。比如民国时期福全人陈梦麟创办的元龙敦义社,至今在菲律宾还影响深远。
许自展告诉记者,旅菲乡侨陈梦麟民国期间在菲律宾创办了元龙敦义社,该社入社门槛颇高,入社会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还要求具备相当文化学识。虽然门槛高,但在菲律宾的认可度也很高,如今该社成员已达到2000多人。许自展介绍,元龙敦义社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该社每两年换届一次,新当选的会长必须带领会员回福全村元龙山朝圣进香。
以科甲累累滋养一地,其风采见于文化,亦见于商贾。许自展如数家珍般地说起了近代闻名的福全名贾。
首先要提到的是对厦门开埠举足轻重的福全人吴泽云。早年南渡吕宋谋生的吴泽云创办了福记船行,率先开通马尼拉——厦门航线和国内其他港埠航线。许自展介绍说:“厦门港开埠的时候,矗立在港口的13艘火轮都是吴泽云的!”
又比如曾垄断菲律宾多个产业、富甲一方的侨领陈清垵。许自展说:“今天本来陈清垵的孙子陈荣典也要赶过来的,因为堵车,现在还在路上。”但这丝毫不影响许自展的兴致,许自展笑着对记者说,如果见到陈荣典,肯定猜不出他的年龄。“59岁的人,脸上没有一点皱纹,看上去就像三四十岁的年轻人。”许自展爆料说,在我们有地瓜吃就很满足的年代,陈荣典是用牛奶洗脸的。许自展还说,上世纪90年代,陈荣典老家翻修,他才切身感受到“陈家真沉”——所有的家具,不论桌椅板凳、床铺柜子,全都是沉甸甸的,因为全都是用楠木做成的……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福全的故事很多,有惊喜的,有有趣的,也有感人的,许自展还来不及讲完,也无法讲完,古城的故事早已和他的故事融到一起,分不清哪些是史,哪些是实。他把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痴情注入到书中的字里行间,心头的点点滴滴。
许自展“说书”,说的是古城的前世今生,说的是他与古城的根脉难舍。尽管他的名字并没有跃然于纸上,他的故事也没有被写入书中,但他对家乡的这份爱却早已融入其中,这正是这位60多岁老人留给家乡福全的足迹。
记者为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