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城市夜间噪声污染 打造优良人居环境

厦门日报

当晚22时许,联合执法过程中,市智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投诉:钟宅北苑安置房一期桩基、基坑支护及土石方工程内疑似有施工噪音。接到投诉后,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将信息派发。十分钟左右,联合执法组就赶到该工地现场,发现现场已全部停工,未发现噪声扰民行为。在与投诉人电话确认噪音已停止后,钟伟东现场再次要求施工单位切实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建设好安置房是民生工程,施工不扰民也是民生工程,我们要一起努力做好‘静夜守护’,真正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8月27日凌晨0时,联合执法组共检查工地4家,处理群众投诉1起,所检查工地均在22时禁止施工时段停工,沿途也未发现噪音扰民行为。

亮点

强化组织领导  打造优良人居环境

整治噪声,让人民群众远离夜间噪声影响,享有清静安宁的休息环境,是打造优良人居环境的要义。

为了加强对“静夜守护”城市夜间噪声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执法局成立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周密细致的任务分工: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执法协调处负责协调运转,政策法规处、执法督查处、二大队、事务中心依据部门职责配合,驻局纪检监察组负责全程监督检查。比如,市执法局二大队成立夜间工地噪声巡查专班,督促施工单位文明规范施工;市城管事务中心强化夜间占道烧烤考评工作,有效遏制夜间烧烤油烟和噪声扰民现象。

与此同时,市执法局还与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建立起联席协调、信息共享等五项机制,对专项行动进行部署安排,确保整治工作“一盘棋”部署,高站位统筹、推动整治见实效。

深化联合执法  督导检查专项整治工作

8月18日下午,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市执法局分管领导带队,执法协调处、市局二大队会同思明区城管局前往植物园西门下穿项目、中山公园周边提升改造项目现场,对项目落实“静夜守护”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8月19日夜间,海沧、翔安两区城管局与生态、建设、文旅等部门展开联合执法工作,一方面对超标超时施工违法行为进行全方位的巡查整治,一方面指导施工方切实落实抑尘降噪各项举措,提高周边群众生活环境质量满意率……

下沉一线督导检查、凝聚合力巡查整治,连月来,这样的联合行动早已成为“规定动作”。为了夯实责任,市执法局进一步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在日常整治行动经验上,完善“路线图”,优化“时间表”,层层推进、逐项落实。局分管领导则多次深入一线,以具体点位为主战场,加强现场检查和督导帮扶,协助、指导基层解决疑难问题,推动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除认真开展“静夜守护”行动外,在工地噪声整治方面,城管执法部门已形成长效机制。市执法局落实四方在建建筑工地责任机制——与施工方、代建单位、监理单位四方共同推进在建工地噪声等整治工作,促进各建筑工地落实文明施工举措。同时,不断推进噪声整治,由代建单位、施工单位和执法单位一起,在投诉热点居民区建立民情驿站,架起噪声整治与为民服务的桥梁。

全方位开展夜查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既是落实“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的具体举措,也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为了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市执法局认真落实“静夜守护”城市夜间噪声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各项工作安排,在夜间值班中队落实投诉实时处理的基础上,成立夜间工地噪声巡查专班,对岛内两区在建工地进行全方位巡查,针对以往市民投诉集中、重复投诉较多的,列为重点巡查对象,仍存在问题的,作为重点整治对象,先行做好调查取证工作,为有序查处整改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各区城管局也快速响应,在辖区范围内牵头组织夜查行动,加强巡查及执法力度,及时通过12314、12319、公共安全管理平台等受理渠道,受理工地噪声投诉。截至8月26日,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共巡查1143处工地,处理投诉373起,责令整改242家次,立案处罚61起,另23起案件正在办理中。

多维度组织宣传  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全覆盖、立体化,为的就是让全体市民享有更加美好温馨的城市环境。而要巩固得来不易的整治成效,也离不开广大市民群众的参与和维护。

在此次整治过程中,市执法局注重宣传引导。一方面,利用现有媒体资源展开多方位报道,邀请各大媒体跟班进行现场采访,并定时在公众号推送信息,对整治情况进行报道,通过媒体对整治目的、行动和成效的广泛宣传,提高全民参与的意识。同时,执法人员还利用昼间巡查走访时机深入工地一线进行点对点宣传,引导各施工企业依法施工。

另一方面,在整治过程中,城管执法系统注重整理上报有特色、有亮点的典型案例和工作模式,加强宣传推广。针对典型整治案例,及时收集整改前后照片、影视资料,并统计群众满意度予以佐证,让典型经得起检验、经得住推敲,为全市“静夜守护”城市夜间噪声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提供良好借鉴,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文/本报记者 许晓婷 通讯员 程列俊 罗施祥 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