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总量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东南早报

人口总量的增加为泉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1921年以来,泉州人口再生产方式实现了健康化、优质化转变。1949年全市总人口仅为219.2万人。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878.2万人,是1949年人口的4倍,人口总量连续55年居全省首位。其中,劳动年龄人口581.14万人,居全省首位。

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倍增

新中国成立后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国家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泉州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质的飞跃。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64年的3.01年提高到2020年的9.3年,提高2.09倍。与此同时,文盲人口的占比明显下降。文盲率由1964年的54.6%降到2020年的1.94%。

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逐年提高。1964年,全市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市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达5.0%、5.7%、10.2%、17.5%和23.6%,呈现逐年提升态势。尤其是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显著提高,1982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仅有0.37%,1990年为0.66%。

进入21世纪,泉州高学历层次的人才不断增多,泉州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由2000年的1.87%和2010年的5.71%提高到2020年的10.86%。

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 年龄结构总体优于全省

20世纪80年代之前,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的限制,这一阶段的人口迁移大多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有计划进行,大部分迁移人口连同户籍关系一起变动,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比率很小。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泉州流动人口总量迅猛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占全市人口比重快速上升。1990-2000年,全市流动人口逐年增多,从10.2万人增加到140.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提高到19.3%,平均每年增加13万人左右。2000-2010年,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市流动人口29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5.9%;2020年为335.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2%,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4个流动人口。30年间,流动人口数量增加了32倍,平均每年增加近10.9万人。

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5.9岁,比全国人口平均年龄年轻2.9岁、比全省人口平均年龄年轻1.4岁。从分年龄段看,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14岁人口占比20.62%,分别比全国、全省高2.67和1.30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占比66.17%,分别比全国、全省高2.82和1.47个百分点;老龄人口占比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21%,分别比全国、全省低5.49和2.77个百分点。外来流动人口优化了全市人口年龄结构,为泉州集蓄了庞大的财富创造力。

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城市人口聚集效应明显

改革开放前,受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对人口流动的制约,泉州城镇化进程较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明确提出实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泉州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

泉州城区从“南北一条路、东西一条街”,发展成目前“一湾两翼三带多支点”空间开发战略格局。泉州古城提质、新城聚集协同推进,新城环湾、向湾、同城化步伐加快,2020年,泉州环湾建成区面积达235平方公里。

环湾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县城加快扩容提质,小城镇综合改革顺利实施。1978-202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8.2%增加到68.5%,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城市人口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泉州中心市区人口、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分别比2010年增长22.5%和14.5%,增幅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4.5个和6.5个百分点。(记者 林福龙 通讯员 王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