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迅速,志愿服务组织达5.7万个,实名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突破550万。
志愿服务的项目中,养老服务是一项重要内容,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服务人员匮乏的现象日益突出。
如何把志愿服务和养老服务更有效结合在一起?如何激励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作为一种全新方式,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爱心时间汇”小程序走红
端午节前夕,家住福州鼓楼区鼓西街道西湖社区的陈华又和自己的志愿者伙伴们,一起给社区的高龄老人送粽子。
64岁的陈华从福州第二塑料厂退休以后,就时常在社区从事志愿服务。从去年5月开始,她的志愿服务时间可以存入“时间银行”了。
通过微信小程序“爱心时间汇”注册成为志愿者后,陈华的志愿服务时长可以在小程序上计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商品或服务。
“爱心时间汇”小程序在西湖社区悄然走红,已有近600人在“爱心时间汇”小程序上登记注册成为志愿者,成为“时间银行”的用户。
“时间银行”就是将自己进行志愿服务的时间“存”进“银行”,待自己需要帮助时“提取”出来,兑换成商品或服务。
陈华使用的“爱心时间汇”小程序,是由福州“爱心时间储蓄中心”志愿服务团队打造的一个“时间银行”平台。
“‘今天我帮你,明天他帮我’是我们循环志愿服务的理念。”“爱心时间储蓄中心”负责人黄秀容告诉记者,“爱心时间汇”是她和团队从2018年开始打造的平台,“我们以社区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整合社区周边资源建立‘付出、积累、回报’机制,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各类志愿服务”。
目前,“爱心时间储蓄中心”已在西湖社区试点,根据志愿者不同技术特长安排适当的服务项目。
西湖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陈素芬说,这种公益性、精准化的“时间银行”模式,付出的心甘情愿,接受的也心安理得,形成良性循环。现在有了立法推动,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
制定标准,逐步实现“通存通兑”
在试点阶段,“时间银行”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破解。
省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海瀛认为,“时间银行”在我国各地做法不一、效果迥异,面临社会认知度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完善、计量兑换标准不统一、跨地区转移接续困难等问题。而其中的时间管理标准,是急需制定的标准,
记者了解到,在“爱心时间储蓄中心”,志愿服务每1小时积1分。“在计算志愿服务时长方面,我们采取的是线上与线下双重认证管理模式。”黄秀容说,老年人可以通过小程序或服务点发布需求,志愿者在小程序上接单后到达服务所在地,发送定位和服务时的照片,服务结束后再在小程序点击结束,小程序会自动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线下模式则是由老年人通过“爱心时间储蓄中心”服务点提出需求,工作人员通知志愿者上门服务,服务结束后由工作人员在小程序上输入服务时长。
据了解,《福建省推进养老服务发展(2019—2022年)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鼓励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时间银行”志愿者助老服务记录制度。目前我省已经先后出台《福建省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福建省社区志愿服务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等文件,对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志愿服务记录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王海瀛认为,虽然政府已出台了一些法规文件,但还需要制定操作性强的标准将其落实到位。通过对时间标准的制定,再借助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可以逐步实现服务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的转移接续,解决存储兑换问题。
扩大试点,健全配套管理
据了解,2017年,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开始在全国推广,通过网站归集志愿服务数据信息,实现全国志愿服务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统一汇集、共享使用,方便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通过系统发布或接受项目,同时按相关规定对服务时长予以记录。
“目前,该系统还只能对志愿服务进行记录,无法实现通存通兑。”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福州市《“金厝边”邻里互助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到2022年,在试点基础上,实现全市“时间银行”通存通兑。
“我们将在总结福州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推广‘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计学分’‘时间银行’等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借鉴兄弟省市成功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在每个设区市选取一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时间兑换机制,并适时总结经验,向全省推广应用。
省人大社会委有关负责人说:“设立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制度,是《福建省志愿服务条例》在规范建立志愿服务激励回馈长效机制方面的有效探索。下一步,要推动建立健全配套管理办法,在做好服务记录、积分测算等工作的基础上,推动志愿服务实现区域内积分互认和兑换规范,让全社会的志愿爱心服务更加便于存储、更易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