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第五辑——《武夷山之美》

摘自《心语》

武夷山之美

作者:黄敬

6 月的武夷山,满目葱茏。

12 日上午,艳阳在青山碧水的映衬下也变得如春日般和煦可爱。

记者沐阳踏绿,从武夷大道由南至北出发,可谓是一次人生最难忘的赏花品绿的旅行。

大道两侧,延绵数公里的丹桂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俯首,各种野花争奇斗艳;抬头,遮天蔽日的樟树争先恐后地伸长臂膀,笑傲对着太阳说, 你虽然熙和,但就不让你落到地面上。

车行市郊,武夷山风光更加旖旎。

稻田里,农民们在辛勤地劳作着。

近看,玉米垂髯扬花,豆角比划长短,烟叶微黄挂彩,焦宇花红似火,香芋挨肩比碧。抬头放眼,尽是青绿、碧绿、深绿、墨绿……在天蓝地绿的北去路上,雄鹰翱翔,鸡犬相闻,猿猴啼叫;车行路上,倒影溪中,我们失去了自我,只知,这是山水的世界。

武夷山,爱美、护美、造美。

武夷山,达到天人合一之大美。

在这大美的山水人之间,记者试图探寻武夷山人苦练内功的秘诀。

为生态美筑起一道又一道“防火墙”

武夷山人津津乐道着这样一个项目——荣昌汇。

记者驱车向西而行。这里的路很窄,窄得连小车都难以在此交汇。路的两旁全是崇山峻岭,将头探出窗外,记者像是被夹在离天“三尺三”的崇山之间。

这里有项目?

记者疑团顿生。

30 分钟的峰回路转,别有洞天的一番景象呈现在记者眼前:在潺潺的小溪上,架着一座与青山绿水同色的廊桥,桥上的地板玻璃做成,桥下淙淙溪流,时急时缓,时弯时直。不知名的溪鱼有的顺流而下,时而还翻过身来,摆出一副仰泳姿势;有的却逆流而上,前进的速度虽然很慢,有时甚至被流水激退,但激流勇进的姿势从未改变,分明在告诉记者,它们才是真正的勇者。置身廊桥上,品着浓郁的大红袍,俨然置身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这里,群峰交汇。而神奇之处在于峰峰之间各让出一块峰脚,形成了这样一块群峰共有的几百亩缓坡地。

融入自然的养生才是真正的养生,源于自然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离开喧嚣回归宁静才是生活应有真谛。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才华横溢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武夷山市市长徐春晖有个特别的爱好, 那就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去武夷山工作前,他曾在福建沿海的永春县任职。那时他分管很多工作,其中一项便是旅游业。他曾在一个千米高山的乡村发动农民大面积种植映山红,集世界各地上百品种映山红于一乡,花开季节,游客蜂拥而至,研究专家在此落地生根。中国“映山红节”由此诞生。

到武夷山工作,生态情结浓厚的徐春晖的生态观再得升华。

他最擅长的是,尽显山水本色之美的工作。

不砍一棵树,不动一方土,在这缓坡地上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集休闲、养生、茶道、艺术的项目应运而生。

这样的“羊肠小道”,怎么让爱山乐水的四方来客进山?

这里,不许开山炸石修大路,而是花巨资建设直升飞机停机坪。

这里,不许挖山动土,而是依山凿柱腾空建屋。

这里,专门聘请了一位因阻挡砍树、破坏山林而得罪领导、42 岁就被迫退休的热爱生态的硬汉子作为监督员。

这里,为了保护生态,生态风险评估论证不下 30 次。“砍”去了不下 10 个只要投建就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

徐春晖告诉记者,保护好生态是硬指标,在充分发挥法律法规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全市 23 万人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尤为重要。要保护好生态,一道“防火墙”微不足道,武夷山正全面推进立体化、全覆盖、网格化的保护工作,使武夷山时时刻刻绷紧生态这根弦。

在荣昌汇,如梦的白昼,续写着七彩光华;如潮的大雨,鲸吞了万种情思。

坐在廊桥上,徐春晖为记者破题的不仅是生态保护,武夷山的产业发展在这桥上也变得诗情画意。他说,任何一种经济增长方式都可能遇上瓶颈,就像任何一条河流都有险滩一样;哪怕黄河,流久了,泥沙淤积太多,要么疏通,要么改道,这就是转型。他说,武夷山也不例外,经过多年发展,轨道上也有一些泥沙淤积,有些曾推动经济增长的客观要素要么不复存在,要么成了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武夷山产业发展的话题渐次展开——

优产业:做精一产 做巧二产 做强三产

武夷山的聪明之处,在于对武夷山市情的透彻理解:

武夷山最大的市情就是不能没有第一产业。

武夷山最大的“软肋”就是第一产业过于粗放。

徐春晖调侃着说,武夷山的一产是“放养型”的一产。

为此,“做精一产”的决策一作出,便得到全市上下的积极响应。

记者来到五夫镇五夫村。所见所闻,深深印证了武夷山市“做精一产”决策的正确性。

站在五夫村狮子山眺望,山下千亩农田,月季托红,向日葵占黄, 马边草窜绿,尤其是成片的荷花,白荷带雨,粉荷垂露,红荷映霞,真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镇党委书记周建平告诉记者,由于种粮的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种 1 亩地,年收入只不过几百元,扣除成本,收入微乎其微,有时还得赔本。

镇里正为此发愁时,春舞枝企业来了。

不到 10 天的洽谈,1000 亩土地流转协议便签了下来。

周建平书记说,千亩土地流转的成功,是“做精一产”并取得多赢的一个缩影。

怎么多赢?

先是农民。种粮亏本,广大农民曾经尝试过种烟。但不管怎么种,农民的收入总是提不高。春舞枝企业在这里成立了“花世界”公司,取种粮收入的高线进行土地流转。从此,农民可过上旱涝保收的安稳日子。更主要的是,农民在拥有土地基础收入的同时,只要愿意,农民可以在企业里就地工作,其收入比土地流转收入高得多。

再是政府。农民不愿种田,土地抛荒现象日趋严重,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当下,政府对此往往力不从心,束手无策。土地一流转,市场、经济杠杆起了作用。种什么?企业说了算。怎么种?企业高手指导。政府淡出, 政府职能得到真正转变。

三是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过去政府为招商引资的硬性指标困扰不堪。现在,土地流转了,企业进来了,农民积极性高涨了,政府不再发愁了,可以一心一意谋划,营造良好招商、投资环境,不断引导企业把产品做成产业,让二产、三产互动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不断思索,人还是那些人,地和人的关系一调整,懒惰的变勤劳了,饿的变饱了,这个简单的事实成为武夷山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始契机和整个武夷山经济生活变革的理论出发点,充分说明了政策变化对人的经济行为选择和经济绩效的巨大影响,有效政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徐春晖告诉记者,现在的武夷山一、二、三产的互动,像一首恋爱诗: 有三个花盆,把它们打碎了,重新再造三个,这三个,有你、有我、有他。他又形象地举例说,种茶是一产,制茶是二产,喝茶是三产,谁也离不了谁。

“做精一产”,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发展方式不能生搬硬套,依靠实际,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是硬道理。

武夷山的战略抉择,使一大批适应生态优先的企业奔赴前行。天士力、盼盼、蜡笔小新、华润等优质企业纷纷落地。捷足先登的大批绿色食品、生物医药、茶叶深加工企业喜结硕果。

武夷山的旅游以山水著称天下,而鲜为人知的是悄然崛起的“红色旅游”。

洋庄乡大安村就是“红色旅游”的代表作。

大安村位于武夷山市的西北部,福建最高峰——黄岗山南麓,与江西仅一山之隔,此地扼闽赣交通咽喉,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中央苏区选择在此设闽北分区委,使大安成为辖闽、浙、赣部分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这是一片神奇而光荣的土地,这里,每一道山谷都埋藏着英雄的传奇,每一条小溪都述说着峥嵘的往昔。

2013 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投入 2000 多万元资金,对大安村进行全面改造,将原有分散场馆进行修缮、保护、整合,集中展示,并建设或提升闽北红色首府陈列馆、闽北苏维埃大礼堂等,打造出长约 2000 米,平均宽约 6 米的“中央苏区红军街”。

有这丰厚的“红色资源”,武夷山市大打“红色旅游牌”,增加游客互动项目,排演《四渡桥阻击战》剧目,让游客打印闽北苏区货币、通行证,扮演儿童团员、农会干部,向闽北苏区纪念碑敬献花圈、花篮等,由此丰富参观内容,增强娱乐性和趣味性,让各地的党员干部到武夷山寓教于乐,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漫步红军街,到处都是典型闽北风格的建筑,雪白的外墙配上红色的标语,醒目鲜活;进入大礼堂,正在排练“红色剧目”的农民们在舞蹈老师的节拍声中英姿飒爽,让人仿佛瞬间又回到了那个激情涌动的红色年代。

同行人员告诉记者,武夷山在抗战初期的人口为 27 万人,而到抗战结束时,人口只剩下 9 万,武夷山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快要离开红军街时,村书记指着一位坐在自家门前躺椅上打盹的老人家告诉记者,这位老人家是抗战时期的通讯员。大安村原来有 5 位这样的抗战英雄,如今只剩下这一位,老人家如今已 90 高龄。

徐春晖告诉记者,许多人知道武夷山的自然风光美,却不知道武夷山的革命历史,推出武夷山的“红色旅游”,是对武夷山旅游资源的丰富, 是对武夷山旅游产业的提升,同时又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而且还能够让革命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是一项多赢的举措。

除大安村红军街外,武夷山还开发了境观文化国学堂、下梅文化旅游综合体、神秘地球村、武夷禅都、五夫朱子园、香江茶叶园、凯捷岩茶城、中华茶博园等项目,有效挖掘武夷山朱子文化、茶文化、禅学文化等文化资源,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武夷山的生态旅游内涵。

记者深思:武夷山“做精一产”,是在提挡升级,并向发展现代农业迈进;“做巧二产”,是在保护生态这个大盘中,让与生态媲美的优质企业在此落地生根,为保护好生态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支撑;“做强三产”,有了一产、二产的扎实产业基础,发展与其配套的商务会展、体育赛事、“红色旅游”等,不仅为发展一、二产增添后劲,也为发展三产自身增加文化内涵和增添活力。

2014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