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很伟大——写于新中国 60 周年华诞

摘自《心语》

祖国很伟大

——写于新中国 60 周年华诞

作者:黄敬

1949 年,毛泽东挥笔写下了“别了,司徒雷登” 。2009 年,我们振臂高呼“别了,美国模式” 。

祖国很伟大 !

新中国 60 年华诞,我们很想为她写点什么 ! 以此来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一天,与好友泉州电视台台长吴建生相聚,顷刻产生了共鸣。

井底之蛙的我们,没能力也没胆略去概述祖国的巨大变化,但有一点是我们能也必须做到的: 那就是聚合生于斯、长于斯的泉州的波澜壮阔, 伟大变革的生动的、形象的、触手可及的伟大成果,疏理巨大变化的脉络,从一个侧面印证党的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决策经过泉州人民的实践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泉州的变化,泉州经济的快速增长,归根到底是泉州文化使然,归根到底是泉州长期被压抑而一遇时机本能释放的过程。

一个城市与一个人一样,都是在矛盾地生存着,都通过主动地选择或者被动地接受,从而定下生命的基调,又在时代的碰撞下衍生若干的变奏。要考验一个城市的品格,必须在一个极限的状态下,接受“尖峰考验” 。只有处于一种特殊的、极端的境遇,一个城市最根本的性格和能力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泉州与其他城市不一样,就因为在极限的状态下迸发出智慧、豁达、坚韧、豪情、激情,从而形成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泉州的发达的民营经济是逼出来的。

改革开放前,泉州为海防前线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两岸关系对峙,随时随刻都可能遭炮轰。百姓发展经济着眼短、平、快,国家对泉州的投资更是杯水车薪,以 1992 年为例,国家在泉州的总投资为 3093 万元,比 1979 年还减少 986 万元 。泉州一肩挑两市,南面是经济特区—— 厦门市;北面是省会——福州市。两面夹击的泉州,靠自己的骨头长肉, 自己掏钱搞改革,自己花钱创办民办经济区。

泉州一半临海,一半靠山。750 万泉州人大念“山海经” 。

着实,“山海经”念大了泉州。“八五”之后的泉州,经济总量从全省倒数第三跃居了首位。

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的泉州,每发展一步都是极为艰辛的。尤其是长年累积带给泉州农民的贫困,成为泉州领导者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经过十年扶贫后的 1996 年,仍然有 70092 个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

泉州困难重重,而泉州的决策者和他的人民不气馁。

37 家国有企业一揽子嫁接外资,组建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 经过两年多运作,利税比增 115%。

举全市之力,攻贫困之坚。成千上万的贫困农民告别贫困,与先富起来的一道走上了宽裕型小康大道。

泉州的发展始终心系农村、农业、农民。为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泉州大力实施“半小时城市群”建设,时空上缩短了城乡差距;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泉州市认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这条路,成功总结出“钱从哪里来、路该怎么走”而后被全国普遍推广的经验。

亚洲金融风暴袭来,泉州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此时的泉州,十分记挂海外乡亲的困难。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率队前往海外,一一慰问遭受重创的侨亲,并承诺,凡是在泉州捐建的项目,由政府续建,完工后, 仍然署落捐款人的姓名和他们原来已确定的名称。

泉州的发展始终按大泉州进行谋划。沿海大通道的建设,贯穿沿海所有县(市、区);发展大泉州经济、弘扬大泉州文化、建设大泉州城市思路的确定,全市上下舞大“三条龙”;进而,五大传统产业的整合与提升,五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并付诸积极的实施,改变了泉州产业轻重偏倚的局面;建设“亿吨大港”,以港兴市、港城秩动、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再振古港雄风不是梦。

2009 年,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一直以开放型经济为重要特色的泉州,首当其冲地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成熟的决策者果断提出:稳住大盘,固本培元,项目带动,奋力发展。大难见大智。泉州不仅渡过难关, 主要经济指标超过了预期。

面对今年变化多端的经济形势,决策者又向全市人民发出号召: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奋力发展,开启建设现代化泉州的新征程: 记者坐在案前写作此稿,正值泉州“两会”开幕,翻阅代表、委员的发言,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代表、委员们与决策者心心相印。

60 年尤其是近 30 年来的发展,对泉州现代化的内涵是否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以工业化为基干的经济现代化,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为主要目标的科技现代化,以提高效率、兼顾公平为目的的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的制度现代化,以社会结构分化、重组相关联的政治民主、法制化以及社会管理的社会现代化,以市民素质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精神文明建设等现代化建设形成扎实基础;基于此,泉州市“开启建设现代化泉州新征程”战略决策一提出,便得到各界人士的一齐呼应。

从历史过程本身来说,是没有什么对错成败的。因为,历史是一个不带有任何偏见的自然发展过程。而对于生活在历史中的泉州人而言,却需要一个成败对错的理由,因为那直接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利益,围绕着自己的利益,人们往往会构筑起一个个价值标准,并反过来以此衡量历史轨迹。记者撩开以上列举的决策者的决策脉络,目的孰是让泉州人在自己的价值杠杆下,作一次评判、作一次衡量。因为,历史发展不是那种按照人们思维所设计的特别有秩序有规律的,而是许多客观与主观因素结合在一起、近乎无序的运动。一个合乎历史必然规律,又把握成熟机遇同时做出超前决策并且号召所有力量付诸实施,这种抉择才真正会影响历史走向。

60 年啦!要说的、该说的人和事很多,因为不是市志,不是编年,也不是纪传,是脉络,是报告。仅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