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第一辑——《漳州拐点》序

摘自《心语》

《漳州拐点》序

黄敬

《漳州拐点》经过半年多谋划和辛勤写作,成稿了,即将交付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我本没有准备作序,但由于我对吴沿同志的了解和与袁荣祥先生的挚交,作者再三邀我在此前说几句话。

我关注漳州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 2003 年,我的好友郑栋梁先生从泉州市委常委,石狮市委书记、市长调任漳州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一向厌恶奉承拍马的他,每每相聚,总要赞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时任漳州市委书记袁荣祥。二是人民日报华东分社计划在经济发展较有代表性的地市继续建立一批记者站 。因为这两个原因,漳州走进时任华东分社专题报道部主任的我的视线。

我和袁荣祥能成为挚交,是很难为外界理解的 。他为人低调,低调到与平民百姓没什么两样;他为人耿直,耿直到说话一圈都不绕。第一次见面,我担心耽误他太多时间,直接告诉他拟在漳州建立记者站的想法,话无三句,句句遭到婉言谢绝。

他越是谢绝,我越觉得必须在漳州建站,在郑栋梁多次说服下,2003 年 6 月,人民日报华东分社漳州记者站正式建立了。

由此,我们在漳州“工业立市、开放强市、实干兴市”的生动实践中,与袁荣祥产生了别人难以取代的共识与共鸣 。常常在编辑吴沿同志采写的漳州 “工业立市 ”所取得独到经验的稿件时树立起袁荣祥的形象, 常为袁荣祥的独特思维所折服。我与袁荣祥相聚不多,但他的浑厚的理论

功底、果断的科学决策、勇于为历史担当的精神令我油然而生敬意。神交,派生出的个人间的情感就这样日厚月深。

漳州记者站的建立,首先考虑的是记者站站长人选。1974 年出生的吴沿同志,1995 年就调入华东分社泉州记者站工作,1999 年起任泉州记者站副站长。她为人淡定,话不多总善思考,文不多总是惊人。她学历不高总善“笨鸟”先飞,尤其是到北大进修的年月,刻苦到一日当着三日用, 其所学所思所悟所得,使其脱壳嬗变。

组织决定,吴沿任漳州记者站站长。

把新闻富矿的漳州交给吴沿,着实是一种重托与考验。

吴沿同志不负众望,一大批好新闻、好作品频频见报,而且多数是在重要的版位上。不少同行说,吴沿的漳州作品,高产质优。一年见报近

20 条头条稿子中,不少文章标题成为当地的口头语,比如“补齐闽南金三角”“40 条效应”“从灿坤看漳州市政府的高明” ……

采访是扩展记者眼界的绝佳途径,因为,采访会促使记者去开发自己的思考,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通过写作,吴沿同志的内心声音变得更清晰、更专注,也更强烈;写作,帮助吴沿同志发展了内心的自然,从而使自己更加自信。

独处是人生的美好时刻与体验,虽然寂寞,却往往是一种充实,独处往往是心灵成长的必要空间 。吴沿除了扎扎实实采访外,经常选择独处, 常常推开应酬,抽身回归自己,就是这样一种自我的面对,才使她常常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并常常思索,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的五级职员、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义务与责任。

也许,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常独处与反思,才使她不随波逐流,并把义务与责任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有着这样的经常独处与反思,才使她成为后起之秀;有着这样的经常独处与反思,才使她保持良好心态,一直不断地从严要求自己,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3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