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新校长李言荣简历 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封面新闻

12月26日下午,四川大学召开教师干部大会。中组部相关负责人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四川大学校长调整的决定。任命李言荣同志为四川大学校长(副部长级),谢和平同志因年龄到限不再担任四川大学校长。

在此之前,李言荣于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担任电子科大校长期间,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国际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

作为校长,李言荣非常亲民。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总有那么一段琅琅上口的话把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李言荣院士如同长者一般,把人生哲理与同学们娓娓道来。

2017年毕业典礼上,李言荣院士告诉同学,要“做一个有趣的人”,他说社会上对学理工科的学生,不管男生女生都称为“工科男,理工男”,如果要取消“死板”的标签,就应该做一个有趣的人。有趣的人的共同特点大概有两点,多读多看多经历,尽可能博古通今,增强自信心。第二就是要寻找和释放潜伏在每个人心中的诙谐,幽默和乐观的天性,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去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一般说来,一个理工男的风趣幽默一旦打开,他与文科生是不一样的,往往更加大智若愚、更加一本正经、更加深藏不露……

李言荣院士任川大新校长 曾搭学生电瓶车去开会

李言荣特别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2015年的开学典礼,他提到了《滚蛋吧肿瘤君》这部电影,他说电影用最朴素的得失观告诉我们,身体好是1,其他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领导能力都是1后面的0。假如我是一名大学新生,我会在大学里练就一副好身板,培养一种可能终身受益的业余爱好而努力。有规律的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不比第一课堂学知识差,不仅是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方式,还是增加一个人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李言荣特别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他曾经2016年开学典礼时说,“听、说、读、写” ——新四会的有意识训练,是人们在事业工作、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智能智慧、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

听——在倾听与互动过程中,如何善于获取别人的智慧,并多视角看待事物,要避免别人讲话时你无动于衷、心不在焉、目光呆滞。

说——在准确表达思想与情感过程中,如何组织语言感染别人,任何时候讲话有三原则:一是要有自信,你都没有信心如何让别的人相信;二是要有激情,有激情才会感染、感动别人;三是如果还有点文采,那就更好了。要克服人多时不敢讲、有领导有权威在时不会讲。其实,每个人都能形成自己说话的风格和自己的语言体系,在新四会中“说”是第一位需要强化的。

读——大量阅读博采前人所长、博古通今、开阔视野,尤其是在年轻时对人文知识的及时补充,这会让你受用一生,阅读时要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因为真正打到你痛点、让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好书非常少,这样的书才值得反复精读。

写——在记录和记忆的回放过程中,如何从千头万绪中有条理地整理自己大脑的内存和梳理出新的思路来,一个经常自己写作的人往往都有一个相当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惜现在连长句都很少有人写了,每天短信倒是发了不少。我想,只要同学们在大学几年中有目的、有计划去训练自己的新四会,那你的思辨与表达能力就会天天向上,你身上就会逐渐洋溢出一种自信,并散发出一种领导的气质、精英人才的气质,甚至有一种领袖的气质。

李言荣院士任川大新校长 曾搭学生电瓶车去开会

2016年,电子科大举行“健身跑”,学校主要道路封路,李言荣要去一个较远的办公楼开会,正巧遇到一名骑电瓶车的学生,李言荣院士便搭乘学生的电瓶车去了会场,这件事情一度成为学校的一段佳话。当时很多学生在学校论坛上讨论,看到风驰电掣的电瓶车从身边飘过,简直没有料到这会是我们的校长,就凭校长能够坐学生的电瓶车,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位好校长!

在2017年电子科大毕业典礼上,李言荣还专门提到:那个载我去会场的电瓶车小哥,今年应该毕业了吧?

李言荣简历

四川省射洪县人,1961年7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2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随后在电子科技大学做博士后。1994年7月在电子科技大学晋升为教授。1995年留学德国Karlsruhe国家科研中心(KfK)做客座研究员,其后分别于1998年在美国Colorado at Boulder大学和1999年在德国KfK科研中心留学并做短期访问教授。1998年任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材料工程学院院长,2001年任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院长。2003年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2007年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2009年10月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2013年4月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长期从事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以及省部级奖8项,发表刊物论文260余篇,主编著作/教材4本。任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任973重大项目技术首席专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