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林汉钦,是在市中医院煎药室,他向记者展示了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起锅加热,把经过洗、晒、切等基础处理的白芍倒入锅中,信手一掂,接下来便是分量恰当的辅料黄酒、麦麸,入锅一同翻炒。翻炒时长、频率、火候,林汉钦都有精准的计算。
林汉钦介绍,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中药经炮制后可以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漳州作为闽南中药炮制技术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两代漳州名中医颇多,开药方时均教百姓炮制之法,经历代经验积累,形成一整套炮制程序,并以名药、名店、名方为载体,以文字记载和口口相传师承的方式流传下来。
“但令人痛心的是,许多极具漳州地方特色的传统中药炮制技术正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亟待保护和传承。”林汉钦坦言,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因工艺复杂、大部分传承师傅年老力衰、传承人才匮乏、临方炮制政策较为苛刻等原因逐渐萧条,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为中药炮制特色技术的传承做些什么呢?”这是林汉钦一直以来琢磨的问题。
林汉钦将想法付诸于行动,秉持着对中医药文化的情怀和责任感,常年奔走在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2018年,身为民盟市委委员的林汉钦向市政协提交提案,建议加强对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的传承与保护,市卫健委积极争取了专项资金支持。2019年,在市中医院大力支持下,漳州市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成立,林汉钦担任该学会主任委员。2020年,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成功入选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中医院作为项目保护单位专门设置了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展览厅以宣传漳州特色的中医药文化。
“这一系列举措为挽救濒临灭绝的漳州以及闽南传统中药炮制特色技术留下火种,也可为后人查阅研究漳州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医药文化提供一些资料参考,具有承上启下、传承发展、守正创新的积极作用。”林汉钦表示。(本报记者 俞映云 通讯员 苏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