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和田溪畔的惠安祠,古名“溪堂”,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原系唐镇将上官洎及其子上官兰的享祠。因上官洎号惠安,故名“惠安祠”。
每年农历八月初五,前往惠安祠就能目睹神奇、盛大的摆果台场面,被称为“和平一绝”。2008年,坎头摆果台果蔬保鲜技艺被列入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八月初五是欧阳祐(邵武古时一位抗灾救灾的忠义之人,民间称为“福善王”)的诞辰,这一天被称为“圣诞”, 在惠安祠举行“摆果台”祭祀活动很是吸引人。记忆中,我是在2003年和2010年两次观看了“摆果台”盛大祭祀场面。当我步入祠内,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善男信女,忙着烧香跪拜。大殿中央一张用木板铺就、盖着布的超大桌子上,蔬果琳琅满目,一年四季之蔬果皆有之,足足有120种之多。现在摆出这些蔬果并不稀奇。然而,在百年前,甚至几百年前,乃至上千年前要做到在八月初五这一天摆出上百种四季干鲜蔬果就非常稀罕了。
“摆果台”被称为一绝,其绝不在于蔬果之丰和品种之全,而在于一年内的鲜果保存至八月仍能色泽鲜艳不腐烂不变质,如初上市的鲜果。据了解,他们是采取以井水与窖藏相结合的保存方法进行保鲜的。而没有冷藏冷冻之类电气设备的古代,这种特殊的保鲜技术确实堪称神奇。另据当地村民介绍,他们的先人还用米酒对春笋进行保鲜,且一斗米的米酒只能保鲜一颗笋,其方法之独特,其成本之高,都令人叹为观止。
惠安祠保存了一部庙志《惠安祠众簿》,详细记载了“摆果台”的120种蔬果的品名:豆角、刀背豆、生苦瓜、浸杨梅、梨俚、香元、蜜榄、生马荠、葡萄子、西瓜、石榴、莲子、地茄子、煎糕炒、稍瓜、春笋……一些蔬果至今在当地已难觅踪影,可谓一件憾事。我把相机对准眼前的摆果台,频频按下快门,把它记存起来,发到网上,留在书页中,尽可能让现在的“摆果台”真实的面貌传得更久远,让后人少些遗憾。任何事都会有遗憾,把遗憾减少到最少,就是一种圆满。
看着“摆果台”,我若有所思,一阵锣鼓声从惠安祠内的戏台上传来,把我惊醒。熟悉、亲切的“三角戏”唱腔随之而起,令人陶醉。目前掌握“坎头摆果台蔬果保鲜技艺”的传承人凤毛麟角,但愿它能如惠安祠边的溪流,流水不绝,把惊奇留予后人。
(作者:戴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