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斐然:专注古籍修复工作 让“病书”在手中“康复”

石狮日报

“程老师,下班吧!”6月23日中午12时,泉州市图书馆6楼的工作人员陆续走过古籍修复室,提醒依然伏案工作的古籍修复师程斐然要休息一下。程斐然是泉州市图书馆唯一的古籍修复师。她2008年被派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培训,2009年接手泉州市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在古籍修复室里开始和(清代)古籍的奇妙缘分。2009年至今,已有70多部清朝中后期的“病书”在她手中“康复”。

采访当天摆放在工作台上的古籍是李光地道光十八年刻御篆七经本《御纂周易折中》。该书残存十册,程斐然于2021年3月22日接书,目前修复到第三册第2页。“这本古籍纸质特别薄,接透明,纸张发黄,书页、天头、地脚、书芯、书背、书口均有不同程度破损,被虫蛀的面积超过3成,脆化严重。”程斐然边说边坐在工作台前,开始对厚度仅有0.05毫米的纸张进行“手术”。她把一页古书小心翼翼地放在工作台上,先喷洒点水使其书页的纤维稍微展开,再用毛笔蘸取早上刚刚用淀粉熬制的秘制浆糊,涂抹在破洞处,把补纸轻铺在破洞处,每刷一笔,都要将指尖的力道发挥得恰到好处,再借助镊子把“配纸”撕成破洞的形状,新纸与书页原纸接缝处在0.2毫米以内,整个过程尤其考验眼力和耐心。

程斐然介绍,一本书从书库提取后,她要先拍照存档,记录下种种“病害”,然后进行拆页、编号、选配补纸、清洁书页、修补、喷水压、折页、锤、压实、齐栏、打眼、穿稔、装订、贴书签等20多道工序。

古书多有虫蛀、鼠啮、火烬、脆化、酸化、粘连、絮化等“疑难杂症”。修复之前一定要观察古书的损坏程度,选择适合的修补方式。被酸化的,要采取酸碱中和的办法,把书页泡在碱溶液里;对于书页粘连成“书砖”的,要包上皮纸和毛巾,放在竹屉蒸笼上蒸熏,让纸张粘连处慢慢化开,再一小摞一小摞揭开,逐张进行修复。处理流程稍有不慎,都会对古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程斐然曾经成功修复虫蛀破损达到80%至90%的清代线装本。该古籍书页粘连,无法翻阅,几乎无从下手。妙手补书书可春。等到这本千疮百孔的古籍“疗伤”完毕,整整回到书库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这也是她为之得意的作品。

据档案记录,泉州市图书馆目前有古籍藏书3万册,善本六七千部。这些古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絮化、虫蛀、水渍、脆化、污垢、霉烂、焦脆等损坏现象。“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这是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要求古籍修复师所具备的本领。程斐然说,修复古籍除了需要高超的修复技术,还要集古籍版本知识、古籍保护知识、文史知识、艺术审美能力于一身。岁月荏苒,流年缱绻,她希望用手艺和初心穿越时空隧道,让(清代)古籍都经历一次“返老还童”。(记者洪亚男郭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