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市康复医院将“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深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优质服务百日提升”专项活动,想方设法解决患者“急难愁盼”的问题,取得积极成效,为患者带去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医院医师
被残疾人亲切称为“咱厝人”
79岁马先生,由于脑梗死后遗症,坐着轮椅入院,无法独坐、独站和行走,就连在床上左右翻身都需人辅助才能完成,穿衣、洗漱、进食都需人帮助。
市康复医院的医生,针对马先生的情况,采用现代康复和中医传统康复相结合的手段,帮助他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和康复,马先生病情好转,不但可以独立完成进食、洗漱、穿衣、翻身及床椅转移等动作,还可以独坐、独站,拄拐下可以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
前不久,马先生出院了,他特意为医院送去“精湛医术保健康,高尚医德为患者”的锦旗。
秉持“精准康复”原则,这三年来,康复医院每年为68000多人次患者及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有效率达到90%以上。作为市卫健委直属的首家公立康复医院,市康复医院充分体现公益性,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构建起以医院为中心的15分钟社区康复圈。
家住康乐社区的陈先生,去年突发脑干出血,出现平衡协调障碍,瘫痪在床。康复医院的医生,持续半年不间断上门对其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如今,陈先生已能独自坐在椅子上一小会。
这些年,医院专职医师带领团队风雨无阻,为行动不便、重度残疾人进行上门治疗和康复指导,达2000多人次。团队医师被残疾人亲切称为“咱厝人”。
回应患者需求
多方沟通协调增设新站点
一位患者,在医院科室门口设立的意见本里,写下一条建议:医院门口没有公交站点,不方便,每次要走很远,很辛苦。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建议,却引起市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林永鸿的注意,“前来医院做康复治疗的患者,很多行动不便利,有的要家属推过来。不少患者家庭比较困难,出行都得靠公交车,站点太远对他们来说真是个难题。”
林永鸿召集医生护士们各自向患者们打听,是不是都觉得不方便。这一问,问出了许多患者和家属的心声。45岁的许阿姨,隔天就得带行走不便的孩子过来做康复,“公交站离得太远,孩子本来就残疾,一路走到医院好累。”
为了帮助患者解决这个问题,医院实地勘察后,主动与市交通运输局、市市政园林局、市公交集团、交警等部门沟通协调。在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个月底,仙岳路“市康复医院”站点正式开设起来,公交24路、25路、33路往SM、中医院方向单向增停这个新设站点,患者在医院门口就能搭上公交。新站点开通那天,许阿姨特意跑去跟医生道谢。
为保康复不间断
创建“无假日”医院
林永鸿说,“如何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落到实实在在的为患者服务中,更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是我们今年的工作重点。”为此,市康复医院党支部以创建“不忘为民初心、牢记康复使命”党建品牌为目标,在全院范围开展“优质服务百日提升”专项活动。
为了让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及脑瘫儿童在周末也能接受康复治疗,康复不间断,全院从今年4月开始创建“无假日”医院。同时,主动接受监督,开展“无红包”医院创建,推动医患双方和工作人员自觉抵制“红包”。
成立市卫建委凤凰花康复志愿服务分队,深入社区开展义诊。医院的评残专家,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上门为行动不便、重度残疾人开展评残。残疾鉴定、现场诊疗、康复指导,残疾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贴心、放心的“零距离”评残服务。
积极推进医疗服务标准化、人性化、科学化,请来金砖厦门会晤的高级礼仪培训师,为医护人员进行服务礼仪培训。全院各科室组织开展“我的职业是什么?我为谁服务?怎么做好服务?”大讨论,对住院和门诊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如今,对患者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次谈心、一声祝福,在院内成为常态,医疗康复服务质量也稳步提高。(记者 詹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