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仙鹤融入精湛铸造技艺 被选入国家宝藏

闽南日报

大家一说起秦始皇陵,就想到闻名世界的兵马俑,但是对于秦始皇和陵墓的最初设计者来说,离得较远的兵马俑并不重要,因为秦始皇陵相当于秦始皇的家,家里是不能有战争的。只有离陵墓中心位置越近才越珍贵,这就有了央视《国家宝藏》第三季热播的青铜仙鹤。

鹤,是东方独有的一种精神文化象征,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仙禽。据《雀豹古今注》记载:“鹤千年则变成苍,又两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所以鹤寓意长寿,并被赋予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里较多,如鹤鹿同春、松鹤长春、松鹤延年等。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东北侧有一条河叫鱼池。沧海桑田,日月轮回。两千多年的时光,让曾经的河床现在已难寻觅,但下游的鱼池水依旧。发现青铜仙鹤的铜禽坑,模拟的就是鱼池水禽所处的水环境。这些水禽由大到小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头部一律朝向河中央,展示的都是动态过程中的瞬间形态。《遁甲开山图荣氏解》中说:“降北有阳石山,中有神农池。黄帝时,遣云阳先生养龙于此。帝王历代养龙之处,国有水旱不时,祀池请雨。”一池水连接了天上人间,这只看似不起眼的青铜仙鹤便是媒介。它不仅反映了秦始皇借鹤为舆、死后成仙的梦想,还证实了秦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同时还告诉我们,秦文化不仅是文字记录下来的冰冷和血腥,还有水鸟相戏欢快愉悦的一面。

在铜禽坑中,和青铜仙鹤一同出土的青铜禽共46件,其中铜鹤6件,青铜仙鹤是其中最完整的一件。这只青铜仙鹤高77.5厘米,长102厘米;踏板长47.5厘米,宽32.5厘米,厚1厘米。经过两千多年的地下埋藏,虽然色彩斑驳,锈迹浑浊,但依旧掩盖不住其曾经的技艺精湛和色彩炫丽。在铸造工艺上,青铜仙鹤的头部、脖颈、腿足与身体都是采用分铸技术提前预制,然后通过融化焊接以及榫卯连接成整体。由于腿部是长杆形,受力较大,为防止断裂,在模子内加有长铜条作为芯骨,膝部为实心的铜芯骨。在制作较细的腿部时,为了使内外模子之间保持一定的空腔,采用铜钉支撑。表面的工艺缺陷及铸造缺陷均以铜板镶嵌法进行补缀,再经过打磨修整合模,这项工艺在先秦时期并没有,只有同时期的地中海地区的古埃及、古希腊以及罗马时期青铜雕像有大量使用,但这项技艺如何进入秦朝现在还未解析,而这只青铜仙鹤也成了该工艺在我国的最早应用实例。青铜仙鹤的体腔采用了内外模子合铸的方法,是空心的。内模子没有取出,外模子在背部中间利用合模子的痕迹,巧妙地做出脊椎的形状。合拢叠压在一起的多层翅膀与用细线勾勒的羽毛,用模子铸出然后再嵌铸于体腔,形成浑然一体的感觉,视觉效果更加真实自然。

青铜仙鹤不仅集多种铸造技术于一身,还表现了秦代工匠的多种艺术塑造技巧,使得我们对秦代青铜制造工艺和造型装饰特点都有了新的认识。与一般抬头挺胸的鹤姿势不同,这只青铜仙鹤俯首刚叼到一条鱼,正准备扬头向上,便凝固成了一座雕塑品,生动地再现了鹤从水中取食的精彩瞬间,给人一种空灵生动的美。纵观整个青铜仙鹤,从头部至尾巴的倒“S”造型,与“曲中有直”的双腿,构成了一曲一直的造型。再加上那看似无意的云纹踏板,完美地阐释了中国古代艺术造型的曲直理论。不管是微张的小口,还是自然弯曲的脖颈,抑或是浑圆结实的身体,都细致入微地流露出艺术的绝伦。这只鹤看似静立不动,却于静中见动,有着闲庭漫步之美。从青铜仙鹤身上残留的彩绘看,在颜色运用中采用了平涂和堆绘两种技法,它应该是一只洁白如云,头、嘴、脚亦是红色的美丽仙鹤。

文物不仅是一面镜子,还是一部百科书,让我们顺着它便能穿越时光隧道看到历史的真实。我想,正是因为青铜仙鹤融入了精湛的铸造技艺、精致的造型色彩,以及寓意深刻的文化内涵,真实地再现了金戈铁马的秦始皇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豪情,它才被选入国家宝藏,让我们在惊叹中去品味其背后的文化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