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产业加“数”转型 借助平台探索共赢模式

泉州晚报

日前,来自泉州市数字办的数据称,目前泉州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112亿元,居全省第一。全市现有超万台工业机器人。数字赋能产业升级已成为泉州各界的共识。

德化日前举行“德化瓷的数字化未来”主题分享活动。湖南大学相关教授与泉州数字化从业者,德化陶瓷产业经营者面对面,共同探讨创新赋能,加“数”转型,助推陶瓷产业升级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趋势 数字化转型是必答题

当天,泉州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永红、湖南大学控制科学博士赵科、湖南大学设计学博士吴凡、泉州数坊科技创始人唐孝康等人参与主题分享活动。他们提出数字化转型升级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答题,陶瓷产业也不例外。

刘永红称,产业数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对于急需创新加力、全面升级的陶瓷产业而言,数字化可提供更好的工具。“数字化助力德化陶瓷产业蝶变,可再造陶瓷产业质量效率新优势。”赵科说,传统产业迫切需要新的增长机会与发展模式,快速迭代及进阶的数字科技将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希望。

“未来传统产业将成为数字科技应用创新的重要场景”。吴凡说,数字化将促进德化陶瓷产业提质增效,重塑陶瓷产业分工协作新格局。他认为,业界应建立一种共识,提升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产品研发和制造成本,实现精准化营销、个性化服务,重塑产业流程和决策机制。唐孝康长期与德化陶瓷产业合作,在他看来,数字化赋能可帮助德化陶瓷产业培养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当前,德化陶瓷产业结构单一,数字科技广泛应用和消费需求变革必将催生出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吸引人才入驻,加速形成数字产业化新格局。

落地 借助平台探索共赢模式

针对当前德化陶瓷传统制造业自身数字转型能力不足的现状,业内人士建议,集结各方能量,及时抓住数字化转型升级风口。必须看到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数据要素驱动,即数据资源成为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生命线及数字科技发力的新引擎,基于数据要素驱动精准触达客户需求,数据要素加速催生全新商业模式。

“我们也知道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但是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偏高,有些企业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参与分享会的相关企业人士称。对此,刘永红等人建议,首先业界应建立生态融合共生的理念。融合是产业数字化的核心本质,未来产业数字化推进将更多依托生态共建形式落地。传统企业与数字科技企业必然将加速跨界融合实现共生共赢。建议业界可探索“1+1”的模式,寻求原本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企业进行协作,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共生模式,以自由流动的数据资源为基础,以数字科技族群为连接,以多元数字科技平台为依托,以共同价值主张为导向的全新产业生态体系。

在提到数字化人才储备方面的问题时,相关人士再次提及科技平台支撑的重要性。企业不一定非要把人才留在企业里,而是可以通过专业平台寻找人才的智慧助力。平台模式是数字化转型和落地的主要实现方式,在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发挥着产业要素资源连接器、企业由自转向共转加速器、新型虚拟组织形式孵化器的积极作用,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工具箱”。据了解,当前依托德化陶瓷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这一平台,已经孵化了不少极具数字化智能基因的优质产品。当然,整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还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精准施策。业界建议,精准施策是破解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不足、转型改造成本高、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的助推力。( □本报记者 王宇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