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茶文化,也让人联想到茶的读音、源流。《说文解字》:“茶,若荼(tu)也。”“茶”普通话读卷舌音cha,而在古代读如闽南话de。宋魏了翁《巩州先茶记》:“茶之始其字荼。”这说明“茶”的原字为“荼”(普通话读tu),“茶、荼”在上古都是定母鱼部,“茶、荼”都读d声母,后来“茶”读为卷舌音“ch”,闽南仍读de,这是闽南话保留古无舌上(卷舌音),舌上读为舌头音的证据之一,如池、长、迟、陈、程、虫、中、重等一大批字也是闽南话保留“古无舌上”,今读为舌头音,普通话读为卷舌音的例证。英语“茶”读tee(ti)、法语the(te)、德语读tee(te:,“:”指长音),这说明中国,特别是闽南是最早利用茶和出口茶的地区,今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中仍占主要地位。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神农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的第一人。最早提到茶的诗是《诗经·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岐周平原土地肥美,“堇(jin)荼”古书上指的一种菜,即茶之前身,味虽有点苦,但也像饴糖那样甘饴。)公元805年,日本最澄神啸到我国留学,把茶的种子带到日本,17世纪传到欧洲,19世纪传到非洲。
国人特别是闽南人为何爱茶,把食茶看得像吃饭那样重要呢?我认为国学大师翟鸿燊教授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他从“茶与五行”“茶与五脏”“茶与五常”来阐述独特的文化魅力。茶长于木,制于火,储于金,发于水,归于土,小小的一杯茶容纳了一个完整的五行世界。心、肝、脾、肺、肾为人之五脏,常饮茶能修复、滋补五脏的损失,滋补血气。茶是纯洁、清明伦理的象征,与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一脉相承的。“君一日不可无茶”说出我的心里话,我毕生的生活习惯,每天都喝茶,喝了茶后,觉得精神倍爽,五脏清气,笔下生辉。
谈到茶文化必然要联系到茶与民俗文化。据《安溪茶业与茶神信仰》和《茶王公信俗看安溪感德茶业转型》介绍,安溪人把写出中国第一部《茶经》的陆羽奉为茶神外,还有观音菩萨也奉为茶神,把广泛倡导流传开荒种茶的正顺王谢枋得奉为茶王公等,他们对茶神和茶王公的祭祀活动包括祈茶福、迎春彩和赛茶王三项,这有利于推动和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安溪铁观音这名牌的由来也是由于对茶神观音菩萨的祈福而得。据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安溪西坪乡尧阳松岩村有个茶农叫魏饮,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奉祀观音为茶神,每天清晨必用一杯清茶供献观音,观音感念他的诚心,托梦赐他一株茶树。他按梦中情景到山上寻觅,果然在打石坑的石缝间发现一株茶树,遂挖回精心栽培,采摘焙制后,香气特异。魏饮认为这是观音所赐,取名铁观音。我想这美好的传奇故事也是安溪著名品牌铁观音的来历吧!
中国的茶跟其他中华风物走遍世界各地。在历史上有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举相辅相成,陆上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于是西北国通始于汉,从此中华风物可远至波斯、罗马帝国;海上从唐宋开始,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并成为主要经济支柱,大批胡人到泉州定居,泉州人“过番”到海外打拼,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除了把闽南方言和文化传播到台湾和海外,还带去了闽南的特产,可想而知,铁观音茶叶的输出也是海洋文化的主要财富。今天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安溪铁观音茶肯定不忘初心,继续努力,推动茶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茶业第一品牌,不仅让茶叶和茶文化走遍中国各地,让百姓觉得茶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要走遍世界各地,让华人居住区和各国各民族居住区的华人、西方人、印度人、马来人等,逐渐懂得品中国茶和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把闽南人的这种“茶生活”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