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健康网络文化生态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

闽南日报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9.89亿,而学生网民占比达到了21%,用户规模已超2亿人。

今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新增了网络保护的章节,明确表示国家将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同时还做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进行分类,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以及“不得在每日22时至次日8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等多项规定。

针对“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个社会热点话题,记者在市区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象

网络游戏风靡学生群体

“我很享受玩游戏的乐趣,在游戏中赢得胜利让我很满足。”就读龙师附小的五年级男生陈同学告诉记者,他喜欢玩《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手游,规则分明、刺激有趣的游戏世界,可以让他从中获得畅快淋漓的体验。

就读漳州实验中学的高二男生郭同学则表示,适当玩游戏既可以放松心情,也是和同学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和大家组队玩游戏的时候聊天,比在平时聊天有趣。”他认为,和同学一起玩游戏其实输赢不重要,主要是一起玩乐的氛围很开心放松,也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

除竞技类手游在学生群体中风靡外,社交手游等类型的游戏也颇为流行。“在游戏中可以和不同城市、不同年龄段的小伙伴产生联系,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玉兰学校的九年级女生游同学告诉记者,她正在玩一款名为《光遇》的社交手游。在这款游戏中,她可以找到有共同语言的小伙伴,一起诉说烦恼、分享快乐,遇到一些问题也可以互相帮助。平时与老师、家长交流难免有代沟,而与游戏中的小伙伴交流可以得到更多共鸣。

“但网络世界很复杂,而且过度沉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消沉。”游同学发现,在社交游戏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网友,需要注意甄别。同时她也坦言,自己曾经有过一段沉迷游戏的光阴,在她发现自己过度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后,进一步把失落的情绪投入到游戏中,借此逃避现实。

“恶性循环,只会爆发更大的问题。”所幸在自我反省以及家长的引导帮助下,游同学选择按下网络“暂停键”,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现在还是会玩游戏,但自己会把握度,爸妈也会限制我使用手机的时间。”

管理

单靠防沉迷系统防不住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其中要求所有的游戏网游用户需要进行实名注册,针对实名注册为未成年人的账号,将进行游戏时长、游戏消费以及宵禁的限制。而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了多条网络保护的规定,进一步从立法的角度保护未成年人。

对此,记者下载了多款热门手游后发现,这些游戏均有设置用户实名认证系统,会对识别到的未成年人采取限制游戏时间、充值金额等管理措施。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唯美的游戏画面、悦耳的背景音乐等游戏设置,难免带给用户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

“实名认证会对大家玩游戏有所限制,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漳州实验中学的郭同学说,大部分同学玩到限制时间就不会再玩了,但也存在一些同学“刹不住车”,在游戏时长用完后向其他同学借号继续玩,或者连着玩多款不同的游戏。至于游戏充值,家长一般是不允许的,大家主要会把零花钱拿去充值,至于充值额度,主要看个人选择及零花钱的多寡。“是否沉迷游戏,主要是看个人的自控力吧,以及对待游戏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