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在答复《关于在浙江省推广“父母持证上岗”的杭州上城经验的建议》时称,基于数字家长学校学习数据,一些地方对“父母持证上岗”进行了有效探索。浙江数字家长学校自2020年开通以来,已向全省参与的家长发放学习电子证书22万份。计划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在浙江数字家长学校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待时机成熟时在全省推行。怎么看待“父母持证上岗”?
本期嘉宾:刘天放、陈广江、王恩奎
让家教更加“高质量”
□刘天放(教师)
现实中,不少家长缺乏正确的育儿观,对孩子的成长缺乏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对孩子的教育总是用错方法,导致孩子不能最大程度受益于家庭教育。因此,推进网上家长学校建设,加强0-3岁儿童养育指导,结合数字家长学校,推进家长学习积分,加强家庭教育联动体系建设,对于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必将大有益处。
0-3岁是儿童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人一生健康和能力的基础。这个时期家庭养育能力直接关系到儿童早期发展。而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为家庭提供科学养育指导和专业健康服务,显然能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
家庭环境和家长言行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技能,应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课。可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家庭教育的机制,让“家长也要持证上岗”,如此才能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家庭教育联动体系,让家教更加“高质量”。这是一个有益探索,当给予充分支持。
功夫在“证”外
□陈广江(媒体人)
近年来,有关“父母持证上岗”的呼吁日益强烈。如果说父母也是一种职业,那么这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上岗证、终身不下岗的职业。
呼吁“父母持证上岗”并非无的放矢。比如,“咆哮式”辅导作业、“棍棒式”教育等问题,不仅让很多家长倍感无奈无力,还会给孩子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熊孩子”频频闯祸背后的家教缺失问题,也引发社会热议。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无可替代,但恰如专家所言,中国的父母亲重视教育,也最容易在教育上犯错。
当然,所谓“父母持证上岗”,并不是简单给家长发一张“合格证”,也不是为家长设门槛、添负担,而是提醒家长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应该怎么做,全面提升家长养儿育女的科学技能、观念。说到底,持不持证不是关键,功夫在“证”外。
以杭州市上城区,该区依托移动学习平台,整合区域社会资源,开设线上课程,引导家长通过智媒体完成“执照”的学习、积分,达到一定积分的予以认证并给家长颁发不同等级的“家长执照”。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这也意味着,家庭教育已走出“家门”,不再仅仅是“家事”,而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参与的“公事”。
这是形式主义花架子
□王恩奎(职员)
“父母持证上岗”,没有法律依据。对于民众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有法定依据的普法等学习,我应当参加,但是我有权拒绝参加任何没有法律依据的学习要求。广大家长不是教育部门的学生,没有隶属关系,凭啥要求家长必须参加学习?
“父母持证上岗”于情于理不通。“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同理,教育孩子亦然。我的孩子,教育我做主,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如何教育子女,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每个家庭都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大都是因人施教。
“父母持证上岗”是形式主义花架子。一来是给减证添乱。为杜绝各类“证多”难为群众,中央一再强调要求要简“证”放权,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依法依规坚决清理“证多”现象。现在又要增加“父母合格证”,这不是与简“证”精神背道而驰?二来,“持证上岗”在实践中会产生新的问题。父母合格不合格,不是有谁来评价,而是由家庭做主,“自我评价”。你说我不合格,难道你能开除父母“养儿育女”的资格?“持证上岗”不过是流于形式,搞了种种培训,最终并不见得会起到好的作用,实在没有必要。因此,“父母持证上岗”应当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