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码头承载的“海丝”精神扎根于泉州

泉州晚报

江口码头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是泉州这一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遗产,与真武庙同为泉州重要内港法石港的珍贵遗存,是城郊连接古城的水路码头,也是连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转运码头,反映了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其古船遗址佐证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术。

宋元时期,泉州港是“梯航万国”的东方名港。往来于泉州港的众多中外船舶中,有不少溯晋江而上,抵达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在涨海声中装卸吞吐、通商贸易。

法石港内的美山、文兴、圣殿、厂口和富美等十多个码头,百货山积、帆樯如林。如今,只有文兴码头、美山码头有迹可循,它们被合称为江口码头。

解锁江口码头的前世今生,得从2003年的那次抢救考古发掘说起。□本报记者 吴丽娇

考古发掘实证 码头自宋代建构沿用至清代

为配合沿海大通道建设需要,2003年5月15日—6月2日,福建省博物院考古所、丰泽区文化发展中心组成考古队,对文兴、美山码头进行抢救考古发掘,发掘了400方米的面积,发现了宋元时期的青白、酱釉瓷片等出土文物。考古结束后,相关单位对码头构件进行归安,形成一个遗址保护展示工程,2005年被列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兴、美山码头位于宋代法石港港区内,是泉州城内通过晋江水系、连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转运码头。《泉州文兴、美山古码头发掘报告》指出,它们是泉州港众多码头(渡头)的其中两个。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陈鹏鹏说,根据发掘的情况推测,两个码头自宋代建构以来,一直沿用到清代,或可说明在清代以前均处于统一的船舶管理背景下。

文兴码头由花岗岩构筑而成,呈南北走向,从江岸自上而下延伸至江底,为石结构斜坡阶梯式的驳岸码头,是古泉州沿江的集群商业码头之一。码头上,“站立”了千年的宝箧印经塔,是宋代遗留下来的镇风塔。江口码头与真武庙文物保护所工作人员张章明介绍,来往的船把它当作泉州湾引导航向的航标之一,也有船员出航前来这里祈求航行安,颇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