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按照发酵程度不同及综合制法

闽北日报

茶叶按照发酵程度的不同及综合制法,可分为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其中,绿茶为不发酵茶,白茶为微发酵茶,黄茶为轻发酵茶,乌龙茶为半发酵茶,红茶为全发酵茶,黑茶为后发酵茶。

大家对“发酵”一词并不陌生,它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比如啤酒、酸奶、泡菜、酱油和食醋等制作。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进行的化学反应,在此过程中需添加外源菌种才能完成; 而茶叶的发酵则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加入任何的物质,完全依靠自身的酶催化进行。一般的发酵是糖类分解形成新的物质,内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而茶叶的发酵是无色的多酚类物质转变为有色的多酚类物质,内质仍旧保持茶叶的特,只是茶叶色、香、味发生了变化。因此,说到茶叶的“发酵”常带有双引号,它不是真正意义的发酵。

茶叶发酵的实质,是鲜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自身酶的作用下发生的氧化反应。酶在发酵的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酶主要分布于叶片的线粒体膜状结构中,而多酚类物质位于叶片的液泡中,也就是位于植物细胞不同的部位,两者基本互不接触。要完成发酵,前提就要让酶与多酚类物质接触。那么,如何才能让它们相遇并发生反应呢?共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萎凋失水,另一个是通过外力作用。当鲜叶从茶树上采摘后,细胞在不断失水,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萎凋”。随着萎凋的进行,细胞膜的通透增大,酶的活增强,位于线粒体膜状结构中的酶得以释放出来,与多酚类物质接触。这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从白茶制作过程就可得知。白茶的制作工序是六大茶类中最简单的,只有萎凋和干燥,其中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步骤,随着萎凋的进行,多酚类物质发生了轻微的氧化。仔细观察就可发现白茶成品的芽心是白色的,而叶片就呈现出灰绿色,这些就是轻微发酵的痕迹。微发酵使得白茶的汤色变为杏黄,滋味相比绿茶更加鲜甜。

相比萎凋失水,外力作用下的发酵更加快速彻底。受外力影响,叶细胞受损,酶得以释放,外力越大,酶和多酚类物质接触越充分,发酵程度就越强。如乌龙茶通过摇青工序,使叶缘细胞相互摩擦损伤,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变成有色的茶红素、茶黄素,而叶片中间未受损,最终形成“绿叶红镶边”的特征。红茶是全发酵茶,经过揉捻工序,叶细胞彻底损伤,90%以上多酚类物质被氧化,最终形成了红茶的红汤红叶品质。同一片青叶,通过控制不同的发酵程度,就可制出各种色、香、味俱佳的茶叶。根据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也就区分了全发酵、半发酵、轻发酵和不发酵。

发酵改变了茶叶的香气、汤色和滋味,发酵程度越低的茶,越接自然植物的本味,且更多保留了茶叶内的天然物质。随着发酵程度的加强,茶汤颜色逐渐加深,茶叶的香气和滋味也变得更加丰富。如绿茶是“清汤绿叶”,白茶是“绿叶红筋”,黄茶是“黄汤黄叶”,青茶是 “绿叶红边”,红茶是“红汤红叶”。绿茶的香气以板栗香、豆香为主,而乌龙茶的香气馥郁,有花香、果香和熟果香等,绿茶的滋味带轻微的苦涩,而红茶的滋味已转为甜醇。

发酵改变了茶叶的特。未经发酵或轻发酵的茶,属于凉茶。如绿茶、黄茶、白茶、清香型铁观音等。特别是绿茶,未经发酵,茶较凉,对胃有一定的刺激,肠胃较弱的人群应少喝或冲泡时采用茶少水多的方式,使茶汤滋味稍淡以减少刺激。体质虚弱的人群及老人则不适合饮用此类茶。但有抽、饮酒惯且容易上火的燥热型体质者,却是很好的选择。白茶茶寒凉,具有降暑清热的作用,适合燥热型体质。但白茶经过陈放后,内含物质发生缓慢的变化,茶逐渐由凉转温,滋味也变得醇和,陈年的白毫银针过去还作为患麻疹幼儿的退烧药。重发酵的茶如武夷岩茶、浓香型铁观音等属于中茶,既有绿茶的清淡,又有红茶的浓烈,降血脂、调节胃肠功能、减肥功效明显,适合大部分的消费者饮用。而全发酵的红茶中具有刺激的多酚类物质基本转化成了茶红素、茶黄素,茶变得温和,民间还将红茶作为暖胃、助消化的良药。肠胃不好的人群,可加入牛奶调饮。发酵程度不同的茶类适合不同群体的人群,消费者可根据自身的体质而酌情选择。

(作者:江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