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人口增加 保险业更应充分挖掘人口红利谋求发展

金融时报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于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意义重大,将为我国未来5到10年的经济发展提供底层数据支持。从普查结果来看,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较2010年增长5.38%。有两大人口变化趋势格外引人关注。首先,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其次,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0岁到14岁人口为2.53亿人,占比为17.95%,较2010年上升1.35个百分点。

“一老一小”人口增加,意味着保险业在养老、医疗和健康领域面临巨大发展机遇。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劳动力供给数量、家庭养老负担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都将面临挑战。但老龄化并不是洪水猛兽,“银发经济”给养老保险产品与服务领域带来的拓展空间非常可观。从其对生产和消费两端的“正向激励”来分析,一方面,与老龄化相伴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这既为保险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和动力,也带动相关就业机会的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并非等同于非生产人口,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待开发人口资源。保险业可针对老年人不断变化的保障需求,加快保险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水

例如,照护康复服务是老年人的刚需,也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痛点和难点。构建以失能失智照护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体系,需围绕“谁照护”“照护谁”“在哪照护”“钱从哪来”等基本问题,有效整合政策、资金、设施等要素。而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解决照护问题的根本,不仅能有效解决照护服务支付问题,也会倒逼照护服务转型升级。在上海试点长期护理保险以后,照护服务逐渐走向量化和标准化,照护市场也迅速升温,政策刚推动效益显著。

从保险资金运用角度看,面对我国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供不应求的局面,许多保险机构纷纷吹响投建养老社区的“集结号”,以重资产、“轻重并举”或纯轻资产的差异化战略入局养老产业。这种长期投资在满足寿险负债久期较长的特点的同时,也能填补我国养老产业的资金缺口,达到险资多元化投资目的。

伴随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慢病管理问题变得越发突出。结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实际情况,社保远不能解决沉重的医疗压力,还需要商业健康险来缓解压力。然而,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上针对60岁以上人群的真正贴合其需求的健康险产品少之又少,约有2.6亿老龄慢病人群难以得到商业保险保障。保险公司仍需设计开发专属普惠型保险产品,突破慢病老人“不能投保”的难关,未来预估有万亿级市场等待开拓。

不容忽视的是,在老龄化加速下,社会人群的消费心态也在发生变化,而最直接的被影响者其实是中青年人。他们会产生对预期寿命的提高及提前防老的焦虑,故其购买保险的意识可能会增强。据笔者观察,“90后”的“养生主义”正在悄然兴起,年轻人对于健康险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热度与日俱增,未雨绸缪购买养老保险产品的年轻人也在增多,这对保险经营者无疑是种积极的市场信号。

在年龄结构的另一端,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快速回升,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出现上升。在这种趋势下,无论是没有“天花板”的教育成本,还是难以预料的医疗费用支出,都使得少儿保险市场具有良好开发前景。但与老年保险“同病相怜”,我国少儿保险发展不衡、不充分。6岁以下儿童的专属产品匮乏,儿童门诊医疗保险供给不足;适合农村儿童的保险产品更少,且由于价格较高,不利于向农村市场推广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个约1亿人口的下沉市场同样值得保险机构开拓。

值得期待的是,银保监会已“对症下药”出台《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将提高老年人、儿童保障水作为人身险业改革目标。从6月1日起,最新确定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方案”也会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即将问世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将给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带去多元化的“贴身”保障。

事物总有两面,在看到我国人口结构矛盾的同时,保险业更应充分挖掘人口红利,在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背景下,抓住个人全生命周期和特殊群体保障需求升级的重大机遇,让保险成为健康养老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