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小伙向香港患者捐造血干细胞:重新理解“血浓于水”

中国新闻网

26岁小伙向香港患者捐造血干细胞:重新理解“血浓于水”

毕昌林采血过程中。 陈曦 摄

中新网杭州10月25日电 题:26岁小伙向香港患者捐造血干细胞:重新理解“血浓于水”

作者 张煜欢 翁娴

在浙江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26岁小伙毕昌林体内的血液沿着长长的采血管,进入一旁的血细胞分离器。历时3个多小时,11个循环之后,800毫升血液经分离提取留下240毫升造血干细胞,采集顺利完成。

24小时后,这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空运千里,为香港一位年轻的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毕昌林采血过程中。 陈曦 摄

毕昌林采血过程中。 陈曦 摄

日前,在浙江杭州工作的毕昌林成功为香港一位年轻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完成一场跨越千里、连接内地与香港的“生命接力”。这也是中华骨髓库第106例、浙江省第10例捐赠至香港的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采集只需短短3个多小时,但对毕昌林而言,这场捐献的前期准备持续了近一年。2014年,还在安徽上大学的毕昌林登记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去年11月,已经在杭州工作的毕昌林,收到了与一位香港血液病患者匹配成功的消息。

“陌生人之间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的概率非常小,只有十几万分之一。”学药学出身的毕昌林知道这场匹配的成功来之不易,于是立即来到浙江省血液中心再次抽血,等待深度匹配结果。

经过漫长的等待,今年7月,毕昌林终于收到深度匹配成功的通知,惊喜之余,却在血液检查后被泼了一盆冷水:血液胆固醇偏高,可能会影响捐献成功。

“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重症的患者,一想到他们虚弱又期待的眼神,就特别心疼。”毕昌林下定决心,“我不想因为个人原因使得捐赠失败,导致对方整个家庭希望的破灭。”

从那时开始,毕昌林多了一份责任。每天锻炼身体,改掉熬夜习惯,坚持晚上10点上床睡觉。

毕昌林采血过程志愿者陪伴在旁。 陈曦 摄

毕昌林采血过程志愿者陪伴在旁。 陈曦 摄

一个多月后,毕昌林收到体检复查通过的消息,那一天,他刚好在广州出差。面对当时高铁最快46分钟车程就能抵达的香港,毕昌林多了一份不一样的憧憬。“我从小就喜欢看老港片,如今我要帮助的人就在香港,从未感觉我和香港这么的近。”

正式捐赠前四天,毕昌林入院开始最后的准备工作。每天上午与下午各注射一支动员剂,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几天下来,毕昌林的手臂上早已青一块紫一块,皆是针孔。

“我没事,感觉很好!”毕昌林不断对身边人说,“好像就是背还有点酸,得稍微躺几天。”“没问题,再躺一个月都行,回来以后公司还要给你大奖励呢。”身边同事玩笑道。

采血期间一直陪伴在毕昌林身旁的志愿者黄钢峰,曾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赠者。“以前人们一听到‘捐骨髓’都挺害怕,觉得又痛副作用又大。其实现在医疗科技很发达,和平日输血一样就完成了采集,后续对人体的伤害也不大。真的希望有更多人更了解这些,为更多人带去生的希望。”

看着沉甸甸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运走,毕昌林充满了期待。“希望那位同胞一定要尽快好起来。”在他的理解里,“血浓于水”这个词有了新的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