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饱到吃好 中国端稳粮食安全的“饭碗”

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湖北枝江市问安镇方家畈村,收割机驰骋在田间收割作业,丰收在望。周星亮 摄

资料图:湖北枝江市问安镇方家畈村,收割机驰骋在田间收割作业,丰收在望。周星亮 摄

(新中国70年)从吃饱到吃好 中国端稳粮食安全的“饭碗”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电 题:从吃饱到吃好 中国端稳粮食安全的“饭碗”

作者 王庆凯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多措并举确保粮食安全,目前已经将“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

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超1.3万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中国民众“吃不饱”的记忆已成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粮食总产量仅为2000多亿斤。改革开放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中国农民积极性,粮食产量快速增长。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158亿斤,实现年均增长2.6%。目前,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口粮自给率达到100%。

“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解决好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通过兴修水利、稳住耕地、推广农业机械化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原始局面。

谈起近十年的农业农村变化,山东省济阳区大王村农民孟先英告诉中新社记者,在粮食不断增产的同时,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有了进城打工挣钱的时间。“之前一年有半年时间在地里除草、打药、收割、耕种。现在,种地都机械化了,那些农活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干完。”

资料图:皖北平原许多小麦种植区,进入收割期。刘浩 陈杰 摄

资料图:皖北平原许多小麦种植区,进入收割期。刘浩 陈杰 摄

官方数据显示,1952年全国拖拉机不到2000台,2018年达到2240万台,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达到3500万人。

纵观中国农业基本面,大国粮仓已根基牢固。“粮食生产基本面持续向好,我们有能力、有底气牢牢端稳饭碗,保障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韩长赋说。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不仅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且“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更丰富。中国人从追求“吃饱”开始追求“吃好”。

70年来,中国人的肉蛋奶从匮乏到充足,禽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猪牛羊肉总产量6523万吨,比1952年增长18.3倍;水产品总产量6458万吨,比1949年增长143倍,极大满足了民众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吃好”不仅是食物的丰富多样,还包括食物的绿色安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指出,现在中国民众开始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出个性。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的贾贵前对这一变化深有感触。他告诉中新社记者,年轻时一年到头吃的都是窝窝头,只有过年才能吃口白面馒头;如今正好相反,窝窝头成了平时合理膳食的绿色养生食品。

中国近些年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更注重粮食生产的绿色安全。“粮食安全,只有向绿色、优质转型,才能确保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绿色发展将是中国农业的主旋律。

资料图:江苏淮安盱眙县黄花塘镇新铺村虾稻共生示范基地内,数十台收割机穿梭在稻田里收割龙虾香米。泱波 摄

资料图:江苏淮安盱眙县黄花塘镇新铺村虾稻共生示范基地内,数十台收割机穿梭在稻田里收割龙虾香米。泱波 摄

湖南南县八一村农民陈明亮的农田已经形成稻田养虾、虾吃昆虫、粪便还田、不施肥、不打药的生态循环链,一年亩产小龙虾200斤、优质水稻1000斤,产值能上万元人民币。

“吃饱”之余追求“吃好”是中国粮食生产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新突破、新跨越。“保障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课题。越是国内外形势复杂,越要重农抓粮。”陈锡文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