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公路的故事】叶声乾:较真到底的桥梁工程师

泉州晚报

2014年12月,一块铜制牌匾从福安穆阳镇辗转山山水水来到泉州,送到泉州市公路局原工程处退休干部叶声乾的手中。这位已到耄耋之年的老人,轻抚着牌匾,流下了激动的泪水。“40多年了啊,原来你们还记得……”

新人破赶工危机 下村桥一战成名

1962年,24岁的叶声乾从福建航海学校路桥专业毕业,怀揣着满腔热情,来到福安地区公路段工程股,后被借用到福安路段公路工程队。此后,他便开始辗转于福安地区各个桥梁、公路建设工地。

1967年,全省国道上的木桥迎来永久式改建,同年3月福安柘荣县下村木桥决定拆除,重建石拱桥。彼时,离当地每年的洪水期只有4个月,需抢在洪水前提前完工。在抢工阴云下,刚参加工作不到5年的叶声乾被“点名”接手。

下村桥桥台靠着公路边,国道干线交通繁忙。为了确保公路正常通车,不允许封路施工,桥台筑基只能垂直开挖,这无形中增加了工程难度。但这难不倒能力卓越的叶声乾,下村桥从3月“锄头落地”到建成通车,仅用短短四个月,且比预期成本节省数万元。“造价低、质量高、速度快!”群众纷纷夸赞,叶声乾也因此一战成名。

游刃有余解难题 助造长桥连两地

“叶声乾先生:四十多年前您为建设穆阳大桥辛勤操劳,以精湛的技术留下一座219米长的高质量石拱桥,穆阳人民怀念您。——福安市穆阳人民敬赠。”这是令年老的叶声乾泪眼婆娑的牌匾上,所镌刻的一段话。

1970年,穆阳大街突发特大火灾,因穆阳溪阻隔,只能开到对岸的救火车,眼巴巴看着穆阳大街的民房、店面被大火吞噬,群众损失惨重。另一方面,由于穆阳溪的阻隔,长期的交通不便,也使得穆阳发展严重滞后。

1971年,时任穆阳镇镇长的缪灼生开始筹建穆阳桥。在国家没有立项,缺少技术、资金支持,溪宽水急等情况下,建设穆阳桥难乎其难。经他人推荐,缪灼生寻求叶声乾的帮助。叶声乾听后,立马爽快答应。

工人在穆阳桥桥台筑基时,发现地基为典型的软土地基白亚泥层,泥层遇水竟像棉花一样软,连设计工程师也犯了难:“我做四十几年的工程没见过这样棘手的地基。”在这关键时刻,经验丰富的叶声乾知道,桥对桥台的沉降与变形要求非常严格,软土地基上建造拱桥,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才可达到承载要求,“为此,我建议采用基础打木桩处理。”因为遍寻不到会操作打桩机的师傅,叶声乾便亲身上阵开机打桩,边摸索操作边带徒传授。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由于施工必备木材的耗尽,工程不得已暂停。叶声乾深思熟虑后,决定扩大桥墩基面,经过一次次验算桥墩承载力,反复测试土壤硬度、厚度条件,最后测算出适宜的桥墩基底面积,再次成功解决难题。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叶声乾等人的努力,横跨穆阳溪219米长的穆阳大桥,于1972年建成通车,且仅用了原预算成本的1/2,这大大减轻穆阳百姓压力。穆阳大桥的性价比之高,甚至在长达38年以后,该桥仍得到专家赞叹:“大桥建筑质量特别好!”

克己奉公数余载 较真到底为宗旨

1987年叶声乾从宁德被调动回泉州市公路局工程处(现为泉州市公路局桥隧中心),他在工程质量、造价上较真态度远近有名。当时泉州公路部门负责人是他的大学老师,深知他脾性,特别叮嘱他“要和新同事处得来”。他正色道:“我站什么位置,就讲什么话做什么事。我做主办,就要全盘参谋,每一年的工程计划、安排、材料单价,完成时间、工作进度,都要看住;做一把手,当然更什么都要管,如果我不管,那谁来管?”

这就是叶声乾,一辈子拒绝“和稀泥”。无论经手的公路、桥梁是大是小,一直都克己奉公、较真到底。如今,回忆起以往的激情岁月,叶老自豪地说:“我肩上的职责一是监督工程,二是要给人解决技术难题。碰到问题,要不怕担责,想尽办法解决,而不是怕担责回避问题,这就是我的宗旨。”

 (通讯员刘紫燕 泉州晚报记者陈淑华 实习生李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