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各级各部门用心用情细微服务举措 让台胞享有家的温暖

厦门日报

“姜糖伯”台胞陈永源(中)向调解员陈清隆(左)表示感谢,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不仅帮他调解了房租纠纷,更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在厦门生活真的有家的感觉!”台商仲伟恩来厦办企业已经18年了,他的感慨是很多在厦台商台胞的心声。积极落实“两个同等待遇”和各项惠台政策,厦门市委市政府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各级各部门用心用情坚持以创新务实的服务举措,加强服务台胞的载体和平台建设,让台湾同胞实实在在享有“家”的感觉,拥有更多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建设载体、情感包容、创新服务——“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在厦门这座城市正生动演绎着。

厦金航线

为台胞往来搭起“黄金通道”

站在与金门隔海相望的厦门五通,一栋全新的候船楼已经落架,从高空俯瞰,建筑设计充满现代感:其以白色为主色调,融入了三角形、海波纹、错层采光等设计元素,令人过目不忘。“超美的,很现代。”昨日上午,几名刚下船的台胞拿候船楼当背景,一起合影。

这是计划今年上半年投用的厦金航线五通客运码头三期候船楼,总面积达到103640平方米,一旦投用,服务能力达到500万人次/年。元翔(厦门)海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金狮告诉记者,三期候船楼的面积是一期、二期面积总和的10倍还要多。建成之后,可以为往来两岸的同胞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候船通行硬件环境。

在服务方面,厦门的相关部门更是细致入微。厦门港水路运输管理处副处长洪东号说,自航线开通初期,市委、市政府就成立多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化解运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比如,为了提升安全,目前航线的10条船舶,已有6艘换为新船,平均船龄仅6.7年,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也更舒适。在便捷方面,航线航班从最初的不定期,发展到每天16班、20班,如今已达到每天36班,可提供约1.1万个客位,周末加班实现‘常态化’。在实惠方面,在各类成本一路高涨的情况下,厦金航线票价从最初的150元降至目前的125元,厦门、金门居民更可享受100元的优惠价。在购票便利方面,中国厦门外轮代理公司也投下重金,开发‘i海台’票务系统。目前,厦门往金门航段,只要在开航前2小时购票,就可实现‘即买即走’”。洪东号如数家珍。

台青创业就业基地

为台湾青年提供圆梦舞台

数月前,台湾青年孙培刚从武汉来到厦门就业。一下飞机,他就来到位于前埔东路莲前公社的台青公寓办理了入住,“这房子一眼我就看中了,不仅环境好,还可以享受政府租金补贴。”

像孙培刚这样的台湾青年,在厦门就业、创业都能享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以思明区为例,中央、省、市惠台政策中,创业就业的台湾青年还可以享受启动资金扶持、办公场所租金补贴、培训经费资助等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台湾青年创业辅导中心、台湾人才服务中心的“店小二”式服务。此外,思明区还有11个多功能、有特色的台青创业就业基地,为来思明区创业就业的台湾青年提供圆梦的舞台,一批批别出心裁的创业项目在此孵化成长,一些台青企业通过政策的助力已经发展壮大了,业务拓展到各地。

涉台调解委员会

为遭遇烦心事台胞当好“和事佬”

“陈伯,吃饭了……”中午时分,走进曾厝垵马克客栈,老板陈清隆正招呼着院子里的“姜糖伯”陈永源吃饭。两位在厦台商本不认识,但在曾厝垵,因为一次房租纠纷的调解,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作为思明区台胞驿站曾厝垵点召集人、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陈清隆在陈永源遭遇房租纠纷问题的时候出面协调,并免费腾出院子的一个角落,让这位台商有固定场所销售姜糖。一年多前,年近七旬的陈永源突发中风,陈清隆还发动热心台商台胞进行捐助,短短24小时内募捐9万多元,解了老人燃眉之急。

“调是手段,解是目的,我们做调解,不一定能为当事人赢得胜诉,我更希望能和谐地处理问题,让双方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陈清隆说道。

2015年,思明区在马克客栈设立了台胞驿站,随后,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在这里挂牌。目前,调委会有调解员11名,其中六名为台胞,都是在厦门工作的台企老板。几年来,这群“和事佬”把马克客栈当成了办公室,遇上各种纠纷,就会聚在这里想办法,找点子。2018年至今,调委会共接受咨询200余次,调解纠纷60余件。

涉台法庭

为台胞台企登陆保驾护航

昨日上午,审判大楼前,法官和几名台胞特邀调解员整装待发,准备前往几家涉案台企。“在案件进入审判之前,法官前往台企实地走访了解案情,由台商协会指派特定的调解员对当事人进行调解,对调解不成的,及时依法裁判,实现涉台案件的诉调无缝对接。”海沧法院副院长、涉台法庭庭长曹发贵告诉记者,在案件审判过程中,涉台法庭先后聘任了多名台胞杰出人士担任陪审员,使其参与到案件的审理、调解当中,充分发挥陪审员与涉诉台胞台商之间的“同乡、同业”优势,避免矛盾升级。

“曾有一位台籍当事人说过,平等保护就是最大的保护。”曹发贵说,在刑事案件中,涉台法庭在全国首创的缓刑考察机制,致力于解决涉台刑事案件中个别台籍被告人因在厦门无经常居住地而导致适用缓刑难的问题。在案件执行过程中,涉台法庭聘请了8名台商执行监督员,亲身经历执行案件,推行执行工作透明公开。今年3月23日,海沧法院涉台法庭通过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发出一份通告,向社会公开招募并聘任一批在司法领域拥有优秀履历的台胞司法辅助人员。多重保障先行,合力打造涉台纠纷“专科医院”。

曹发贵表示,下一步海沧法院涉台法庭将进一步提高涉台审判水准,主动了解台企法律需求,以系列主题的方式为台企提供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建议,为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手记

“磨”去融合障碍

本报记者殷磊

3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位于曾厝垵的台胞驿站时,“马克大叔”陈清隆正和台籍调解员仲伟恩、吴仁哲,以及厦门律师陈福星头碰头地围坐在一起研究一个案子——厦门本地的一家儿童教育机构和台湾某培训企业联合办学,合作刚起步就发生了龃龉。

“这个案子当事双方存在两个纠纷,问题的症结是合同条款太不规范。经过调解,第一个纠纷已经圆满解决了。第二个纠纷的调解也有了眉目,今天我们就要拿出方案,确保调解成功”,来厦门办企业已经23年的吴仁哲很是自信。他的自信其来有自。2016年以来,由思明区台办和区司法局工作人员、在厦资深台商、思明区台胞律师顾问共同组成的调解委员会,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流程。他们以“情”为基础、“理”为工具,“法”作底线,不偏不倚,公正协商,不论是对来厦台胞之间的纠纷,还是台胞和本地人之间的纠纷,调解成功率都非常高。

过去,厦门的对台工作中,常用词是“合作”“交流”,近年来“融合发展”成了热词。何谓“融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同为一家”。但是,台湾和大陆,在法规条文、行业标准、文化语境乃至遣词用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给“融合”造成障碍。要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的目标,需要我们凝聚两岸同胞智慧,创新服务理念,大胆地试、勇敢地闯,积极落实各项惠台政策,实化细化服务台胞的各项举措,像打磨艺术品那样,一点一点地“磨”去影响融合发展的障碍,真正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在对厦金航线、思明台胞驿站和海沧涉台法庭的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用心用情的创新服务举措,正让越来越多的来厦台湾同胞越来越有参与感、获得感和融入感。(厦门日报 记者 张奇辉摄 记者 吴晓菁 徐景明 殷磊 谭心怡)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