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0年减贫成绩单:7亿多人脱贫 创造世界奇迹

中国新闻网

甘肃武山县武山县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三位一体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将咀头高山辣椒产业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带动种植户增产增收、稳定脱贫。陈治平 摄

(改革开放40周年·大数据)中国40年减贫成绩单:7亿多人脱贫 创造世界奇迹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 阮煜琳)“7亿多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80%”“近6年来,平均每分钟有26人摆脱贫困”……一连串的数字,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扶贫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

“现在的生活不能更好了”,10月下旬的一天下午,今年80岁的彝族农民马克巫合坐在自己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的新房子的沙发上,对中新社记者说起以前全家人与家禽、牲畜同住在一个简陋房子里的情景,感慨万千。“现在的房子里有了沙发,有了床,厨房是厨房、客厅是客厅,比起现在的住房,以前的房子简直不像人住的地方……”

马克巫合一家8口人,曾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阿尔乡眉山村的一般贫困户,2017年脱贫。截至今年10月底,与马克巫合一家一样,甘洛县20个极度贫困村之一的眉山村,共有211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了新房。

甘洛县是四川省深度贫困县,在甘洛县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之一眉山村觉洛洛集中安置点,在这片群山环绕的土地上,是一排排新建的白墙灰瓦的楼房,这里集中安置了187户956人,村里还建起了幼儿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村民的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素有“陇中苦,甲天下”之称的西部内陆省份甘肃,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甘肃定西等地的百姓还是“穿着黄军装、吃着救济粮、住的土窑洞、睡的没席炕”。经过近40年的扶贫工作,甘肃扶贫开发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彻底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生存和温饱问题;较大幅度地改变了贫困地区基本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民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贵州,曾是中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省份之一,过去五年来,当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70万,减贫数量全国最多,贫困发生率降到8%以下。这个地势复杂、山高谷深的省份,如今已是世界上特大峡谷桥最密集的地区。贵州还建立了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吸引了包括苹果、高通、惠普等在内的跨国公司。如今“世界桥梁博物馆”、中国的大数据“硅谷”已经成为贵州省的新名片。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最合适的两个字就是‘奇迹’。”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说,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当时有81%的人口生活在农村,84%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之下。1978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连续39年年均增速9.5%,在此过程中,中国7亿多人口摆脱国际贫困线标准,对过去40年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说,40年前,中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启动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行动,中国经济社会每发展前进一步,扶贫标准就提高一次,扶贫工作就推进一步,保持了经济发展与减贫的同步推进。

40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动百姓生活的改善,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无论以中国官方贫困线还是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减贫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人口脱贫的标准,就是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刘永富表示,当前,中国还有3000多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还有一些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较高,脱贫难度很大。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已下定决心,坚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