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视角下的制种稻田,长势喜人。
农民拉着绳索在稻田里翻动稻花促进授粉。
拉花粉的绳索在稻田中,形成一道笑脸弧线。
编者按:
闽江源头,一粒种子,从上世纪70年代引种至建宁,在市场大潮中,种业历经波峰浪谷,时起时伏。如今,历经40多年的成长,这颗小种子,通过不懈努力,已“破茧成蝶”,从品种改良到基地建设,再到产业发展,40多年来累计生产优质商品种子5亿公斤,销往全国16个省(市、区)水稻产区以及印尼、孟加拉、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建宁种子最早从何而来?又有多少品种?最终又卖向何方?它又是如何助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这些年来,时间在变,建宁杂交水稻制种的品质不变,品种却在不断升级。
据了解,建宁是中国稻种基地的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县级种子生产基地,目前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14万亩以上,年产量3100万公斤以上,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0%左右。
安家闽江源头 优势得天独厚
说起建宁的杂交水稻制种,知道的人都竖起大拇指。可大多数人不知道,这种子、这技术最早从何而来?
上世纪70年代,建宁先后选派了近千名农民和农技人员到海南学习杂交水稻制种。
“那年我18岁,初中刚毕业。生产大队队长通知我,我被选上去海南岛‘南繁基地’学习杂交水稻制种。”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黄坊乡将上村村民何火明回忆起当年事仍历历在目。他说,海南一年可种三季甚至四季水稻。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教导下,他从浸种开始,然后催芽,再到病虫防治、水肥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学得很认真。特别是对于花期调整这个最核心的课题,何火明光笔记就记了厚厚一本。
“建宁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很适合制种。”建宁种子管理站站长余添发说,建宁县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地形地貌特殊,又因山垄田多,无论在空间或时间上,自然隔离条件好,有利于品种布局,不同品种之间不会互相干扰。有坑有垄的优势,也增强了杂交水稻制种的抗灾能力,不会出现毁灭性的问题。
如今,建宁是中国稻种基地的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县级种子生产基地,目前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14万亩以上,年产量3100万公斤以上,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0%左右。建宁的制种农户经过培训和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保持了很高的制种积极性,自1975年开展杂交水稻育种以来,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品种从上世纪70年代的2至3个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个,累计生产了5亿公斤杂交水稻种子。
8万“农民大军” 个个制种能手
因这粒小种子,建宁农民成了“土专家”,有了增收致富的“法宝”。
今年50岁的胡长春是溪口镇溪口村人,他是建宁众多制种经纪人中的一个。30年前,刚满20岁的胡长春开始从事制种这个行当。
杂交水稻制种是一项技术活,在插秧、授粉、收割上都与水稻种植不同。水稻种植的是杂交的第一代种子,可以自花授粉,而用于制种的“亲本”分为母本和父本,由于母本是不育系,需要父本授粉。
“在制种中,播种时间很重要,不同的品种父本播下去后,母本要几天后种下地有讲究,如果错期掌握不准,就会造成花期不遇,进而减产。”胡长春说,头几年,他常常吃这方面的亏。
一路摸索一路前行。胡长春不仅在田里自己摸索,还不时参加农业部门或者制种公司举办的培训班,从制种行业的“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如今,胡长春手上管理着1000多农户,制种面积有1.5万多亩。他说,每年他们生产的种子有50%销往越南、巴基斯坦、印尼等国家。
在建宁,像胡长春这样的制种经纪人有153名,另外还有几十个制种专业合作社,他们是种业中介,维系着制种公司和农户,为农户提供种植亲本的同时,也提供技术服务。
能人带头示范,制种技术从点到面铺张开来。全县农业人口12.91万人,总户数2.95万户,参与制种农户2.35万户8万多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制种的行家里手。
制种能手多,与县里的重视分不开。余添发说,从上个世纪70年代县里选派近千名农民和农技人员到海南学习制种技术开始,这样的外出学习实践,几乎每年有。特别是农技人员,他们的学习所得,通过开展技术帮扶活动,大多应用在农民身上了。
去年以来,县里提出制种农民职业化的目标,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种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仅去年一年,县里就开展专场培训20多场次,参训人员2000多人次。
“机械部队”服务 省时省力省钱
9月12日一大早,在溪口镇枫源村山川小组,勤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手正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
“现在制种轻松多了,耕、种、防、收、烤全部都能机械化,省时省力,还省钱。”村民吴兰高说,今年制种面积30亩,原来这个时候非常忙,拉水、兑药、喷药一个人得干两三天。现在用无人机植保,只需要一个小时,防治费用每亩还能节省25至40元不等。
从纯手工的播种、耕地、除草、收割,到机插、机耕、机收,建宁这个制种大县一步步与机械化联系在一起。今年43岁的黄勤建,是溪口镇勤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说,机械化植保,一分钟能完成2亩地,一架无人机一天能完成500亩,而且只需两个人,一个遥控作业,一个拉水兑药,两个人干了十几个人的活。
眼下,勤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增至60多人,农机手23人,合作社内的农机集耕、种、防、收、烤于一体,共有五大系列11个类型,黄勤建名下的农机有200多台套,合作社有近千台套。今年合作社共承包了农户们1.4万多亩的田地,专业为他们提供各类作业服务。
这几年,溪口镇枫源村的制种大户周慧泉一家,主要在明溪承包土地制种,今年制种面积达200亩。周慧泉说,农忙时雇工难,让他很苦恼。大前年,由于天气不好,他几百亩杂交水稻被雨淋湿,烂了1.5万多公斤,最终只能以每公斤0.7元的价格贱卖。
从前年开始,周慧泉和勤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把防治、收割、烘干等服务承包出去。“有了家乡农业机械队的帮助,即使在外种田,也没有后顾之忧。”周慧泉笑着说。
黄勤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40余台收割机常年从事跨区作业,服务区域遍布周边县市,每台收割机日均作业面积达50亩以上。
县农机管理中心副主任吴家清说,目前建宁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6.5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3%,机械化水平居于全省领先地位。
龙头企业带动 育繁推一体化
在建宁县禾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忙着包装销往广东的杂交水稻种子。“现在,我们公司的种子不仅在全国各地有销售,还销往国外。”禾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仁辉介绍说,2014年,公司与印尼进行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技术合作。经过几年的成功试种,今年年初,公司已销售5000多公斤种子到印尼。
禾丰公司是三明市打造“中国稻种”基地的示范龙头,是建宁唯一一家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研究、生产、加工、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性种子企业。目前,公司拥有制种基地4万余亩,年生产杂交水稻种子1000多万公斤,占全县制种面积的30%。
禾丰公司的发展,不仅仅是将制种基地面积做大,更多还是借助科技力量将产业做强。“早在2013年以前,建宁种子由于缺乏自己的品牌和品种,可以说是充当一个大型种子加工厂的角色。”建宁种子管理站站长余添发说,外地的种业公司春季到建宁找合作社或者经纪人,提供“亲本”,让他们去找农民生产。到了秋季,各种型号的货车就齐聚建宁,一车一车地把收获精选好的种子拉走。
吴仁晖说,禾丰种业在成立之初,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品种,只能代制种,然后贴牌销售。
“目前,公司已经建有全省首个种业公司院士专家团队,有颜龙安等院士级的杂交水稻院士团队,全国这方面的院士团队总共只有6个。”吴仁晖说,除此之外,工作站还入驻了江西省超级稻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等多个专家团队,拥有知识产权品种21个、自主研发选育品种13个。
这些年来,科技的力量让禾丰公司尝尽了甜头:企业从单纯的种子加工厂发展到“育繁推一体化”。“这样的改变,让企业的利润增长了10余倍。”吴仁晖说,下一步,禾丰打算把现有制种面积从4万余亩扩大到5万亩,成为建宁县制种基地面积最大的企业,由于利润提高,给农民的收购价格也将相应提升,让农民也享受“育繁推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产业要高质量发展,要有生命力,还得科学规划才行。”建宁县委书记郑剑波介绍说,近年来,建宁县积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全国第一个制定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从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等方面推动种子产业转型发展。
据了解,目前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产值10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1.5亿元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来自全国各地知名的育种公司,湖南隆平、北京金色农华、中种农嘉集团等69家种业公司在建宁建立制种基地,40多年来累计生产优质商品种子5亿公斤,销往全国16个省(市、区)水稻产区以及印尼、孟加拉、越南等东南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