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开元路,一派繁荣景象。资料图
开栏语
鹭江的老街老巷,是老厦门的一张生动名片,有着浓浓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漫步其中,能感受到时光的流淌,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从本期开始,《走进鹭江老街巷》将与您见面了。今后,我们将邀请文史专家为您讲述鹭江街道的老街老巷、老建筑。如果您对鹭江街道辖内的哪条老街巷、哪座老建筑感兴趣,希望在《鹭江之声》上看到它的故事,欢迎致电0592—8080000或发邮件至ljsztg@163.com,告诉我们。
人物名片
郭坤聪,曾任《厦门日报》记者、编辑,厦门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厦门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福建省地名学研究会会员,《厦门老街故事》作者。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晋君 通讯员 杨昕)1924年8月1日,厦门第一条现代城市马路修建竣工并通行人力车,耗资20万银元。因为是厦门近代市政道路建设上“开创先河的第一条路”,所以命名为“开元路”,当时市民习惯称之为“新马路”。
开元路建成历经“磨难”
厦门的路,可以追溯到1387年。郭坤聪介绍,在631年前,为了抵御荷兰侵略者,厦门兴建古城,称戍城。城东门在厦门市第五中学,西门在故宫路,南门在中山路,北门在北门外街。在1920年,厦门规划建设现代化马路时,拆除了南城墙填入雍菜河,即从思明电影院到老虎城一带。
同年夏,在爱国华侨的呼吁下,厦门市政局成立时,即着手修筑鹭江道“提督码头”到“浮屿角”新马路的规划测绘,设计了“四横一纵”的道路规划:“四横”即大同路、厦禾路、思明东西路和中山路,“一纵”即思明南北路。
同年12月,即开始招工兴筑。当时,鹭江道一带是人口稠密的商业区,修路可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但因沿途房屋拆迁受阻,工程进展缓慢。设计方案也边建边改,最后直线的道路成了弧线形,市民戏称之为“水蛇路”“蚯蚓线”。
历时4年,厦门市第一条现代化城市马路———开元路通车。直到1926年,铺设了混凝土路面后,这条马路才算真正完工。
建筑风格适应当地气候
开元路呈东北—西南走向,以提督路头(今旅游码头一带)为起点,沿提督街横穿竹仔街,贯通土地公祠、万寿宫、夹舨寮至浮屿角(今思明北路、厦禾路交界处)。全长782米,路面宽度8.3米—10.3米,两旁人行道各2.4米,总宽度约合14米。
路面仿照英国“麦加顿”式建筑模式,两旁带骑楼商店,商店门前辟为人行道。这种建筑形式,适合南方暑热、多雨的气候环境,晴天遮太阳、雨天挡风雨,方便购物经商,成了厦门市街道建设的最早模式。
因此,在后来相继建成的大同路、思明路、中山路等均采用这种骑楼式的建筑形式,由此形成了厦门老市区特有的风貌建筑。
郭坤聪告诉记者,沿着开元路走过,可以探访到过去人们祭祀和讲古的场所二王宫,以及郑成功部下的大本营洪本部等具有历史文化的特色街巷和建筑。他说:“开元路是老厦门最具代表性的马路之一,马路两旁是骑楼,巷子里是闽南特色的四合院,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充满了老街的气息。”
(部分资料来源:《思明文史资料》《爱上老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