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生活不都是喜忧参半、冷暖自知吗?

中国新闻周刊

偷来的人生

它早已超越了这些无聊的社会性政治性议题,只探究人心。男人躺在那里吊儿郎当地开玩笑说,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哦,这或许才是家庭的根基以及这偷来的生活的谜底

文/杨时旸

有一些电影天然激发评论欲,可以供人们多维度、无限度解读,而有一些电影则只会让人们闭口不言,一刷再刷,每看一次都会令人琢磨出一丝崭新的、之前被遗漏的味道,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载誉戛纳的《小偷家族》属于后一种,或者说,几乎所有是枝裕和的作品都属于后一种,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余韵隽永,总想让人们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最终只想再多看一遍的状态。

 

有人说《小偷家族》暖意融融,有人说它冰冷无比,似乎都对,又都错,不过只是因为,是枝裕和对这个故事并没有介入态度与三观,没有人为调和色调和温度,他只是负责呈现一种“真实”,一种可能性,一部分生活中切取出来的片段。而生活本身又哪里彻底分得清冰冷或者温暖呢,不都是喜忧参半,冷暖自知吗?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社会和家庭的弃儿,却像磁石一般彼此凝聚,组合成精神性的家庭。他们各自操持着一些不见光的职业,吃偷来的食物、用偷来的香波,相互斗嘴也相濡以沫。如果不戳破,从旁人的视角去看这一群人,不也就是一家人的样子?

通常而言,是枝裕和作品中的人物关系都是“正常”的,姐妹也好、亲子也罢,一家人安静生活,但《小偷家族》有着看似和此前一样的外壳与人物关系,却又明确地从精神史叛离了自己。这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如此戏剧又如此恬淡,如此如松散,又如此牢固,奶奶一边唏嘘地慨叹,血缘真是挣不破啊,一边看着毫无血缘关系的“家人”在海边快乐地玩耍,这之间竟然毫无违和。那么,家庭的意义、基础、决定性的根底到底是什么呢?这疑惑一直在故事的推进中不停涌动。《小偷家族》的镜头下没有高楼大厦、流光溢彩,几个人鼠蚁般生活在逼仄的房间里,冬天瑟瑟发抖,夏天汗水涔涔,但他们却也悠悠看四季更迭,冬天踩雪,夏天踏浪,温暖来自于哪里?不过是彼此眼神交汇,相视一笑,互相依偎。生活遭际已经足够冰冷,但他们在挤压面前也没有俯首称臣,感动到处都在,援交客人的拥抱和眼泪,男人羞涩地教孩子叫自己一声爸爸,一家人齐整地在屋檐下仰望烟花,这一切都成了融冰的火。一座座小小孤岛连得成大陆吗?它们好像真的联结起来了,就像一滴水和另一滴水,碰撞的瞬间就互相融合,无需多言。这一家人把那个小姑娘“捡”回家的时刻就是水滴和水滴碰撞的时刻,在此之前,其他的每一个人或许也都是这样融化在一起的吧。

这一家人中,每个人都掩藏着秘密,奶奶的前夫又有了新家,前夫去世后,奶奶总是准时去往前夫的新家假装一次次吊唁,声称路过。但对方的子女总会因为心怀愧疚给一些钱财,她就悉心数数,妥妥收好;女人在洗衣房偷盗客人落在口袋里的物品;男人在工地上打一份工,瞒着工友自己这小偷家族的真实状况;更不要提做援交的妹妹和小偷小摸的孩子。他们对周围的人隐藏心事也隐瞒身世,只对彼此敞开心扉;他们从不言爱,但却给予彼此切实的爱意。女人抱着小姑娘告诉她什么叫爱,什么是恨,什么叫做欺骗。这个瞬间,血缘似乎是失效的,而他们自己重建了一种信任以及独特的家庭关系,而这一切又是基于什么?是爱吗?是彼此维系着偷盗生活的协作分工吗?是互相的信任吗?是彼此间的把柄吗?说不清楚。生活又哪里说得清楚。

这小偷家族的生活几乎完全屏蔽于正常世界之外,但那所谓的正常世界又真的是正常的吗?如果真的正常,那他们又是被谁,因何而弃之不顾?但是《小偷家族》里没有社会批判,它并不想着眼于现代社会的异化,人心不古或者世态炎凉,它早已超越了这些无聊的社会性政治性议题,只探究人心。男人躺在那里吊儿郎当地开玩笑说,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哦,这或许才是家庭的根基以及这偷来的生活的谜底。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30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