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为什么这样“红”?天生具有成为“网红”特质

中国新闻周刊

资料图片,养殖户在捕捞小龙虾。傅建斌 摄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杨智杰

陈浩在大学时被称为“小龙虾杀手”,这源于他和一位女生打破了一项纪录—— 一顿吃了10斤虾。假如他们吃的是每只1两的大虾,推断一下,两人当时应该吃掉了100只小龙虾。要知道,人们如今点小龙虾外卖的时候,一盒12只装的虾再配上小份冷面,足以让人饱腹。

现在十多年过去了,陈浩对小龙虾的热情仍不减当年。在盛夏的南京,每当朋友聚会的时候,他还是会选择吃小龙虾,“保持着平均一周吃一次的频率。”

南京是个有着浓厚的“小龙虾情结”的城市。别的不说,毕竟江苏是国内小龙虾作为食物最早的引入地,早在1960年代小龙虾就被端上了南京人的餐桌。

陈浩出生在1978年,捕捞小龙虾是他儿时的记忆。那时候,他和三五个小伙伴蹲在村子附近的池塘边,用蚯蚓、青蛙做饵,铁丝或者竹竿做支架,一早上可以抓到十来斤小龙虾,带回家让母亲做一盘红烧小龙虾,在食物匮乏的年代大可以饕餮一顿。但是很久以来,除了南京,其他地方好像很少有人吃小龙虾,据说是因为嫌它不干净。

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了。陈浩去全国各地旅行,发现到哪儿都有小龙虾餐馆。最近去“美食之都”广州出差,他也被当地人带去吃了顿广东风味的小龙虾。

近两年,即使你算不上美食家,只要刷朋友圈、爱网购、看微博,都会注意到小龙虾的存在:电商购物节纷纷推广口味多样的熟制小龙虾;网上有博主发视频,教你如何“三分钟自学做麻辣小龙虾”;一打开外卖APP,就弹出小龙虾专场;就连美国餐厅必胜客也在中国市场推出麻辣小龙虾披萨。

可是仍然有人疑惑:小龙虾吃起来麻烦,看起来不干净,肉少,不管饱,味道全靠调味料,这两年为什么越来越火?

几经兴衰

在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小龙虾一直都有很大的市场。陈浩记得,在1990年代后期,南京街头就有很多小龙虾馆,“夏天卖虾,冬天翻台做火锅或者其他,主要以红烧、酱骨、十三香味的小龙虾为主。”从那以后,小龙虾逐渐变成了农副产品,他家附近的池塘也很少能捕到小龙虾了。

美食记者小宽在10年前去过武汉,当地以烤虾球和蒸虾最有名。当时,他被当地全民吃小龙虾的热情震撼了。

可以说,北京的簋街带动着北方的小龙虾市场。簋街最有名的胡大饭馆在1999年开张,以小龙虾为招牌菜。直到2005年,胡大的生意火爆起来;从2008年开始,全年都有人排队,慕名来这里吃麻辣小龙虾,这种口味的小龙虾后来被赋予了一个很有京味、很上口的名字——“麻小儿”。据说,同样的口味在湖南长沙也很流行。

在世界上,公认的小龙虾起源地是美国的路易斯安纳州。食品营养学硕士、美食专栏作者冰清每年都被路易斯安纳州的朋友邀请去吃小龙虾。她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很久很久以前,土着美国人就吃小龙虾了,当地每年都会举办小龙虾节。不过,他们的吃法跟国内不大一样,一般是用直筒大铝锅水煮,加上辣椒、胡椒、芹菜粉等调料,口味辛辣,煮熟后控干,全部摊在大报纸上,很多人围在一起吃。“美国人一般吃饭很矜持,但是吃小龙虾的时候却很狂野。”

小龙虾在国内一直没流行起来,有一个原因是对食品安全的顾虑。如果查看过去和小龙虾有关的新闻,总是和“生活在臭水沟”、“洗虾粉”、“横纹肌溶解症”等负面信息关联在一起。尤其是2010年左右,南京市场被报道使用“洗虾粉”,南京、武汉、扬州等地都有患者被确诊得了“横纹肌溶解症”。报道说,“这些患者都曾经吃过小龙虾”。

百度指数显示,2011和2012年,小龙虾的搜索指数最高也只有3000左右;到了2013年5月12~18日之间,这个数字突然达到12809。在此期间,有一篇题为《小龙虾是虫?不靠谱》的文章流传甚广。该文分别从“小龙虾是虫?”“曾用来帮日军处理尸体?”“餐馆小龙虾多来自河沟?”“体内各种重金属超标?”“跟横纹肌溶解症有关?”等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该文就以上问题逐一为小龙虾辟了谣。

从2013年起,小龙虾的搜索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今年5月28日~6月3日达到了最高值18678。此时人们关注的新闻是《服务小龙虾产业发展》《小龙虾才是朋友圈的终结者》《夏季小龙虾正当时,醋+盐彻底清洗小龙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