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养殖户捕捞小龙虾。傅建斌 摄
被策划的驱动力
“小龙虾给人的感觉是这两年很火,这里面可能有互联网的原因。”小宽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15年和2016年,是小龙虾创业的高峰年。所有的创业者都发现了外卖市场的潜力。小宽认为,做与互联网相关的餐饮,小龙虾是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它经得起物流配送,一两个小时口感不会有变化,而且毛利高,所以潜力大。
互联网外卖创业高峰过后,又迎来了电商的加入。去年起,京东、天猫平台开始和地方小龙虾加工厂合作,推广小龙虾熟制品,今年网易也开始在平台上售卖自己品牌的小龙虾。甚至周黑鸭、肯德基、必胜客都推出了有关小龙虾的菜品。
“创业的这帮人,主要是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做一些信息的发布和炒作,我们平常接触信息的主要平台无非就是微博和微信等,在这些平台上,它们的声音比较大。”小宽分析说。
观察这些小龙虾品牌的创业者,“卷福小龙虾”的蒋政文、“大虾来了”的戴金胜等都是媒体人出身,“虾BaBy”创始人马懿宏曾在中关村管委会创业服务处工作,见证了车库咖啡、36氪、亚杰商会、创客空间等孵化器的发展,懂得利用媒介的传播力。
蒋政文此前营销策划过褚橙,并在微博上得到很大反响。2015年,他和作家张嘉佳合作,在京东众筹名为“帮张嘉佳实现小龙虾梦”的项目,在微博上发《我的小龙虾编年史》,利用张嘉佳的明星效应,得到上万人转发。
蒋政文解释说,“卷福”笼络了一批在特定圈子内有坚实粉丝基础的平民意见领袖,他们来自文艺界、出版界、电影圈等各个领域,可以提供除了产品以外的附加内容。
“夹克的虾”在2015年亮相时和滴滴合作,利用滴滴运营的低峰时间配送宵夜,在北京满足“五环内 1.5 小时送达”的需求。这样的营销创意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和传播力。
“这些都是营销需要,让人有驱动力。”小宽自己并非小龙虾的粉丝,“虽然也喜欢那种味道,但是小龙虾对我来讲绝对算不上有吸引力。我觉得我这种人,可能代表70后、80后甚至年纪更大的人群的看法,小龙虾不一定非得是夏天不吃就感觉少点什么的食物。”
被传播的口味
除了互联网营销,小龙虾自身也很“争气”,天生具有成为“网红”的特质。
从口味上来讲,回想中国人的餐饮习惯,无论是海鲜还是河鲜,几乎很少有人会拒绝。几个朋友去撸串,谁不会主动点几个烤扇贝或者炒螺丝?于是,小龙虾有了一个天然的光环,作为河鲜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虽然陈浩从小喜欢吃红烧小龙虾,十三香口味也是从江苏起源的,但是当他2007年来到北京,在簋街第一次尝到麻辣小龙虾时,还是瞬间被征服了,直到现在他依然钟爱麻辣和香辣口味。“辣是一种瘾,辣的东西容易传播,比如说川菜。”
壹读百科曾在《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爱吃辣》一文中提到,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你可以花好几个小时在一片红汤满面的火锅前,但你的每一口却都是匆忙紧张的。辣直接刺激你的口腔黏膜,味觉系统事实上处于秒杀休克之中。辣,恰恰是快捷刺激和短促节奏的一种增强剂。”
实际上,辣不是唯一,小龙虾的口味越来越丰富,而且各有特点。美团点评数据研究院统计,小龙虾口味多达十几种,十三香口味最受欢迎,其次是蒜蓉和麻辣。这3种最流行口味分别来自3个地方——江苏、湖北和北京。可见,小龙虾口味的地域性特色,从另一方面又为它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在北京工作的付楠是一名资深的小龙虾爱好者,但是2014年以前,北京的小龙虾口味十分单一,只能在簋街吃到麻辣或者红烧口味的。为了品尝更多口味的小龙虾,付楠索性自己操刀,和朋友合伙开了小龙虾店“烧虾师”,把江苏等地口味的小龙虾引入北京。
6月23日,北京簋街的花家怡园餐厅举办簋街潜江龙虾节,潜江市政府带来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焖大虾、清蒸龙虾、冰虾和卤虾,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打开北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