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珍辉正在修整路边草圃。
“以路为业,以站为家;以廉修身,以廉养家。”这是南安古山公路站站长洪珍辉传承了三代的家风家训。
多年来,这句话从洪珍辉的爷爷高金魁口中传到父亲高金辉,再传承到洪珍辉。75年来,一家三代人见证了南安公路事业从小到大、从劣到优的历程,各自为南安公路的发展作出贡献。
高金魁南安第一代养路工
高金魁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养路工,于1951年1月进入南安养路工区,成为一名公路养护工,一干就是37年。
上世纪50年代,当时整个晋江地区的公路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南安公路基本上都是沙土路,路面只是加铺些砂石,路上不要说小车、摩托车,连自行车都少见。
那时候,公路养护工具很简单,一辆手推车、一把铁锹、一把扫帚、一条扁担、一对箩筐就是养路工的全部家当。道路简单,养路工的工作却不简单,上路养护靠走路,一出门就是一整天,午饭靠工友送到养护路段,大家坐在路边吃。
“那时候的养护工作除了最基本的清扫,还要修补,一切都是靠人力。”洪珍辉介绍,哪里有坑了,先将坑附近的砂石铺均匀;砂不够,就到溪里筛砂,用扁担、箩筐手提肩挑运回公路;石不够,就到山上或溪里搬些或捞些石子填补上去,浇水,用铁锹压平、压实。一天干下来,从头到脚全是灰尘,因此养路工常被人拿来开玩笑。
艰苦的环境,让不少人无法忍受,纷纷离去。但高金魁没有退却,反而重活、脏活、累活抢着做。他任班长所在的班,养护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扬,自己也多次被评为养路标兵。1988年6月,高金魁从干了37年的公路养护岗位上退了下来。
高金辉子承父业的“道班郎”
“1980年,我父亲高金辉通过单位内招,也走上了公路养护的岗位。”洪珍辉说,上世纪80年代,他父亲所在的金淘道班管养的大多是泥结路,工作仍然十分辛苦。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生活异常单调,劳动收入和社会地位也不高。
尽管如此,高金辉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没有后悔,更没有退却。也许是特别能吃苦的原因,他慢慢地适应了这份工作,并渐渐喜欢上了这一平凡的事业。
1984年,道班配了一辆“蹦蹦跳”养路车,高金辉以最短的时间学会驾驶和操作,当上了养路车的司机,先后出色完成了多条公路的柏油路新改建任务。
“小时候,每逢寒暑假,我都会到公路站跟我父亲出去养路。”洪珍辉说,他到现在依然记得,每年七八月,父亲和同事出去修补柏油路,炎炎烈日,他们开着油罐车在路上喷油补洞,滚烫的沥青散发出的热量让父亲大汗淋漓,但父亲毫不在乎,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把沥青熬成水一般。
洪珍辉甘当平凡的“铺路石”
1996年,高金辉在工作中不慎触电身亡。洪珍辉(系高金辉养子、随生父姓)料理完父亲的丧事,跪在父亲的墓前默默地发誓:“父亲,您放心!我会沿着您的梦想走下去。”不久,17岁的他就顶替父亲,来到大盈公路道班,成为高家第三代公路人。
2014年3月8日,洪珍辉当选南安古山公路站站长,成为南安乃至泉州公路系统最年轻的站长。古山公路站地处南安东北部,省道307线、县道305线和310线横贯而过,仅有7人的公路站要管养近41.5公里的公路,且道路状况复杂,作业环境恶劣,养护任务重。
“我们常年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已经习惯了。”每天10多个小时的劳累,20多年的坚持,从洪珍辉嘴里说出来,就是一句平淡的“习惯”。
“他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有时候半夜甚至是凌晨都会接到电话,要清理滴撒漏,一年下来,很难睡个安稳觉。”对于洪珍辉,古山公路站的养路工人很是敬佩。“他养护公路认真负责,做任何事情都主动带头,给我们当表率。”
去年9月29日20时,受台风“鲇鱼”带来的强降雨影响,省道307线梅山水口村路段,高速公路左侧的边坡山体突然大溜方,倾泻而下的泥石冲破防护栏并越过高速路,覆盖住下面的省道公路,瞬间造成省道交通阻断;溜方长约120米,堆积的土体达1.2万立方米。于是,一场彻夜鏖战清理溜方,戮力同心抢毁保畅通的“战斗”打响了……尽管发生毁情的路段不是洪珍辉所在公路站管辖,但一接到通知,洪珍辉就驾驶装载机直奔现场,参与抢险。
“以路为业,以站为家”是洪珍辉最真实的写照,为了确保春运工作顺利,洪珍辉已经20年没回家过年。女儿在作文中曾写道:“曾经,我也问过‘为什么大年三十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团圆,而咱们家只有三个女的,少了一个你,总觉得空荡荡的……”
“老婆和女儿都很支持我的工作,我每年都让她们回家跟我妈过年。想家的时候,我就和家人视频,觉得挺对不起她们的。”天性乐观的洪珍辉,谈到此处忍不住把头转向别处,平缓愧疚情绪。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洪珍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但在原则面前从不让步。因为公路养护的需要,偶尔有一些小修小补养护工程和少量沙石料等物资采购。他从没有利用手中权力让自己的亲朋好友去做,而是坚守从爷爷传下的“以廉修身,以廉养家”家风,在利益面前经受住诱惑和考验。
从毛头小子到沉稳中年,洪珍辉甘当平凡的“铺路石”,一干就是21年。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古山公路站捧回了很多奖状,他个人也多次获得不同的荣誉称号。
记者 何雪莲 通讯员 李清枝 蔡雄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