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虽小故事却很大 厦门蜗牛哥讲述蜗牛“传奇”

海西晨报

一只蜗牛在湿地里觅食。记者 陈理杰 摄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记者 陈理杰 摄

蜗牛种类繁多,非洲大蜗牛体型大,大多超过25厘米。记者 陈理杰 摄

蜗牛,大概谁都见过,没见过应该也听过周杰伦的《蜗牛》。但关于蜗牛,其实,我们了解甚少。比如,它的习性、功效、种类以及能不能吃。

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研究养殖蜗牛多年的陈肇圣,有个亲切的外号,叫“蜗牛哥”。

近日,海沧的叶先生和女儿在单位院子里捉了60多只花壳大蜗牛的故事,引起了本报记者的注意,也激发了厦门“蜗牛哥”的兴趣。当你听了蜗牛哥讲述蜗牛的“传奇”后,你或许会感慨:“蜗牛,原来我们并不熟。”

夏日的夜晚,蜗牛们出动了,趁着夜色出来透透气。当然,想在白天遇到蜗牛,就得靠老天相助了———比如前阵子,连日的阴雨天,草丛里、花坛边,蜗牛就如蚂蚁般常见。

除了指甲盖大的本土蜗牛,还有一种个头硕大的花壳蜗牛,常在大家视野中出现。上周的一天,海沧的叶先生和女儿,仅花了几个小时,就在单位院子里捉了60多只花壳大蜗牛,个头大的将近半个巴掌长。“蜗牛哥”说,在野生环境下,也不难见到个头硕大的非洲大蜗牛:“前阵子的一个夜晚,我到海峡国际社区,那里的草地上满是拳头大小非洲大蜗牛。”

蜗牛爱吃啥去哪玩?

“蜗牛哥”介绍,全世界的陆生蜗牛超过两万种,其中,褐云玛瑙蜗牛(又叫非洲大蜗牛)体型最大,大多超过25厘米。中华白玉蜗牛于上世纪下半叶诞生于厦门大学,是从非洲大蜗牛中选育出来的。

非洲大蜗牛身色棕黑,中华白玉蜗牛身体白如白玉,十分可人。这些家伙喜阴暗潮湿的环境,生活作息昼伏夜出,入冬后还要冬眠,活跃期在夏秋两季。

非洲大蜗牛和中华白玉蜗牛,寿命均长至5到6年,个头最大能长到脚板那么大。“蜗牛哥”说,非洲大蜗牛最爱吃鲜嫩多汁的植物叶、果。

蜗牛能吃吗?

“蜗牛哥”在东坪山的一处小院养殖了一些中华白玉蜗牛、部分非洲大蜗牛,用于自然观测。

有人觉得,蜗牛看上白白嫩嫩的,应该能吃吧?“如果它们危害农作物,把它们吃了不就完事了?”对此,“蜗牛哥”表示,野外的蜗牛身上的寄生菌比较多,并不建议食用。不过,人工养殖的蜗牛是可以食用的,并且与鱼翅、干贝、鲍鱼并列成为世界四大名菜,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上等食品。

蜗牛有什么功效?

“蜗牛的黏液有修复功能。若被蚊虫叮咬,涂上一点蜗牛粘液,就能止痒。而风靡全球的蜗牛霜,里面的有效成分,就是来自蜗牛黏液的提取物。”“蜗牛哥”介绍,蜗牛酶还可辅助医药产品的开发,“苦瓜内含植物胰岛素,但口服吸收率特别低;使用蜗牛酶在体外进行反应,可以大大提升植物胰岛素的利用率。吃5g经蜗牛酶处理后的苦瓜粉,相当于吃1kg苦瓜所得的植物胰岛素量”。

蜗牛轶事

二战日军把蜗牛当营养品

说起非洲大蜗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据“蜗牛哥”介绍,非洲大蜗牛肉质蛋白质含量高,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每年可产卵5到6次,生长半年左右性成熟,是一种繁殖效率及生长效率极高的蛋白质来源,曾被当时的日军作为重要的蛋白质供给。

“日军的营地旁边,必有一处养蜗牛的地方。而在他们战败撤退,这些蜗牛就没人管了,跑了出来,成了野生蜗牛。上世纪80年代后,蜗牛就开始泛滥了。 ”

曾上国宴招待英国女王

变成农业害虫的非洲大蜗牛,在“蜗牛哥”的眼里,可浑身是宝。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非洲大蜗牛不仅能成为风味可口的菜肴,在生物医药领域还能大显身手。

厦门大学原校长汪德耀有留法背景,他很早就提出要将开始泛滥的非洲大蜗牛利用起来。“最开始是从吃入手。当时悦华酒店有一道菜,叫‘沙茶蜗牛’,用的就是非洲大蜗牛。”经过厦门大学科研人员的努力,人工选育培养出了中华白玉蜗牛。“一开始,它还只是叫‘白肉蜗牛’。1986年,厦大培育的‘白肉蜗牛’被送往钓鱼台国宾馆,成为招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指定国宴菜,从此更名为‘中华白玉蜗牛’。”提起这段往事,“蜗牛哥”也觉得脸上有光。(海西晨报记者陈璐)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