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厦门海域无毒赤潮 结果显示赤潮情况逐步改善

海西晨报

工作人员用一种特殊的取水装置在指定海域取得海水样本。

海水样本被装入两个塑料容器当中并进行编号。

往海水样本中滴入固定液(鲁哥氏液),防止部分微生物样本在运输的过程中分解。

海水样本拿到实验室观察。图为显微镜下的尖刺拟菱形藻。

近一周以来,厦门同安湾海域、西海域发生无毒赤潮,厦门市赤潮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于7月3日启动赤潮灾害三级响应。

根据要求,从6月29日首次监测到同安湾海域发生赤潮开始,厦门每天开展2次巡航观察和采样监测。

昨日8:30,晨报记者跟随市海洋与渔业局应急监测机构的工作人员,乘坐一艘公务小艇,从厦门海洋管理公务码头出发,开始当天的赤潮巡航观察和采样监测。

其实,共有两条船对全厦门海域的海水情况进行每日监测。晨报记者跟随的这条船,负责厦门西海域、南海域,分别在公务码头海域、白石炮台海域、鸡屿海域、宝珠屿海域4个点进行取样。

公务艇在海上足足航行了2个多小时,才到达采样的4个点。每到一个点,两名工作人员就会到甲板上采集海水样本。

他们往采集到的样本里滴进一些黄褐色的溶液。据介绍,该溶液为鲁哥氏液,也被工作人员称之为固定剂,作用是固定海水样本中的微生物,防止部分微生物样本在运输的过程中分解。

根据本周三的赤潮监测情况,初发赤潮的同安海域的赤潮已经逐渐消退,只有西海域北部还存在赤潮。因此,当船艇来到位于西海域北部的宝珠屿附近时,工作人员在这里逗留了更多时间。除采集海水样本外,他们还仔细地观察了海水情况。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赤潮的第一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这种赤潮发生时,肉眼看不出来,需要拿海水样本到实验室里研究才能知道结果。

昨日下午,最新的赤潮监测情况报告新鲜出炉:同安海域的赤潮已经消亡,西海域的赤潮面积也从12平方公里减少到8平方公里。也就是说,目前厦门海域的赤潮情况已经持续好转。

花絮

他们已经习惯

暴晒在烈日下

跟船采样的过程并不舒服,船艇两次经过风景如画的鼓浪屿海域,但大家完全没有心思多看一眼,晨报记者也不例外。

公务艇长度仅七八米,尽管昨日厦门海域的风浪不大,但在船艇上仍能感受到明显的颠簸。而且,昨日上午太阳毒辣,公务艇的船舱闷热得如蒸桑拿,记者不得已到甲板上吹海风,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直到采访结束回到阴凉处,记者才发现脖子处的皮肤已经通红,摸着生疼,已经被晒伤了。

连日来,采样的工作人员每天都有与晨报记者相同的经历,但他们对此已经习惯。为了尽量避免被晒伤,他们穿上了防晒服,这在炎热的天气里并不好受。(海西晨报记者郭钦转摄影/记者唐光峰摄)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