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部分地段还存在着“破墙开店” 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厦门日报

坑内路18号破墙开店后商家轮番入驻。(摄于2017年5月31日)

2014年6月,坑内路18号破墙开店前的情形。(图片来源/百度全景地图)

2015年10月,坑内路18号就已破墙开店。(图片来源/百度全景地图)

楼下破墙开店,楼上居民抱怨。

蜂巢山路许多店面经营到夜晚,噪音困扰居民。

近段时间以来,北京市相关部门在东城区开展违规“开墙打洞”专项整治行动,出动大型机器清理沿街的“七小业态”。这类场所通常存在经营面积小、设施简陋、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大等诸多问题。

接连几天,都有读者向记者反映类似的“破墙”情况。记者进行走访调查后发现,厦门在推进“文明创建再提升、灾后重建再发力”的统一行动后,街容街貌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改善,市民们也都拍手叫好。但由于部分地段还存在着“破墙开店”的情况,无论是街容街貌还是商业形态,都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正如读者林先生反映时所说:“厦门现在越来越漂亮,但这些店面让人如鲠在喉。”

“破墙开店”带来的影响确实显而易见,油烟污染、噪音污染令居民苦不堪言,房屋结构的破坏也埋下了安全隐患。与此同时也有读者致电本报热线,专门提及还有一些占用绿地进行违建的现象,也应该坚决遏止,“这是城市绿化的创口,对城市景观和功能造成了实质性的伤害。”

坑内路18号

墙上的“门”越开越大

三年来店家轮番入驻

从最初的封闭式墙面,到后来的“豁开小口子”,直至现在的“大门敞开”……目睹这一变化,坑内路18号附近的居民们都在纳闷:为什么墙上的“门”越开越大、也越开越多了呢?

5月31日下午4点57分,记者来到现场进行走访,一栋两层楼高的老旧建筑映入眼帘,而名为“壹号车库汽车养护中心”的汽车美容店就开设在建筑一楼。店铺墙面刷上了黄色油漆,与此同时,上面还“开出”两扇大门,方便车辆出入。汽车美容店侧面,还有一个“破墙”而成的快递收发点出入口。

然而,三年前的这里,并不是这番模样。百度全景地图上显示,2014年6月,墙面上只有一个废品回收站和一家住户的小门;2015年10月,门的数量不仅变多,就连范围都向外延展——小门被敲得更大,有的墙面边缘已用水泥抹平,有的还凹凸不平,但“破墙”背后,商户们早已装好了卷帘门。

“这家汽车美容店刚开起来不久。”在此居住了三十多年的周阿姨告诉记者,楼房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本是工厂仓库。“最早时,墙面都是封闭的,仓库出入口在背后。”周阿姨说,几十年来,随着墙面不断被敲掉打开,在里面做生意的店家也由餐饮、快递收发点变成了如今的汽车美容店。

“最好是能封闭墙面,让它回复到原来的样子。”周阿姨表示,建筑物老旧,墙体被破坏,二楼居民自然会觉得不安全。“这里的车辆来来往往,很危险。”附近居民陈女士说,这条路可算是附近居民出入的必经之路,每每经过这条路时,家长们都会把孩子抱在手上,快速通过;周边老人和孩子多,难免存在安全隐患。

随后,记者将此情况反映至思明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执法局开元中队已开具《行政执法通知书》,向当事人调查了解情况。

蜂巢山路30-34号

破墙开店搞餐饮

楼下装修楼上震

5月31日中午2点03分,蜂巢山路30-34号人来人往。水果店的老板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利索地将一筐筐水果,搬上人行道;与之相连的蔬菜店跨店经营,烂菜叶丢地上。一旁的小吃店门前的马路上,几辆送餐车已经早早在等候。楼下开着店,楼上的居民怨声载道。

“店面敲打装修,整栋楼都会震。”住在这里,今年已经70多岁的曾阿姨告诉记者,楼下的店面都是由民居“破墙”而成的。上世纪90年代时,大型商圈还未兴起,一楼临街居民或是租户便将住房改成店面——沿街一侧的墙面敲掉,让大门“转个身”朝向马路,小店就有了生意,“店面租金比住房租金高多了,有些人把店面租出去,再去其他地方租房子住。”

记者注意到,为了更好地经营,不仅面朝马路的墙体被打通,连转角处的墙面也多少受到了破坏。“这栋房子是八十年代初的啦。老房子外围应该都是承重墙,这样一改,我们都觉得不安全。”曾阿姨说。

位于蜂巢山路2号附近的一整排店面最早时也是民居,敲墙后多数餐饮店在这里集结。自打楼下的民居变身小店,租住在二楼的居民林女士便饱受油烟污染之苦。“小吃店经营油炸的东西,油烟也往楼上排。天气这么热,我们都不敢开沿街的窗户。”与此同时,许多店面经营到夜晚,噪音污染也带给了居民们困扰。

思明区厦港街道办事处综治办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记者所走访的店面确实属于破墙开店——上世纪90年代,一楼靠近马路一侧的墙体被逐渐破开,变成了如今的店面。记者也将此处的情况反馈给了城管部门。

【名词】

“七小业态”

即小餐饮、小旅店、小歌厅、小发廊、小洗浴、小建材等七类,扰乱街面秩序,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无证照、超范围、占道经营的商户。

【专家说法】

“破墙开店”隐患大

私改建筑用途得管

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马武定说,“破墙开店”对于房屋的影响,要根据房屋结构进行判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房子,大多是砖混结构,承重墙一旦改动,就会对房屋结构造成影响。“砖混结构的房子外墙均为承重墙;就算是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其外墙也有一定的受力作用。”

市政协特邀研究员朱奖怀则告诉记者,出于安全考虑,一旦改变建筑原本的承重结构,是需要用加梁或者加柱等替代方案进行弥补的。若随意地将底层房屋外墙敲掉,则会对二楼以上房屋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对于那些私自改变建筑用途的行为,相关部门应该立即制止。

那么既成事实“破墙开店”,应该如何解决?朱奖怀表示,可以从一块区域内的整体业态规划着手进行整治,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杜绝“破墙开店”的行为——也就是说,不被消费者所需要的,就要被淘汰。

“《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中有明确规定,部分居民区等的区域禁止新设产生油烟、噪声污染的餐饮业项目。”朱奖怀说,“破墙开店”的整治可以参照这一条例,进行延伸,将一些“破墙开店”集中的区域也纳入条例当中。

【记者手记】

修补城市“创口”

本报记者 邵凌丰

无论是破墙开店,还是占用绿地违建,都被市民们所诟病,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城市造成了“创口”,影响了城市的健康生长。

“破墙”开出的小店,除了会造成油烟侵扰、安全隐患等影响以外,事实上对周边的商业业态也没有更好的补充作用。“买水果,多走几步就有更干净便宜的店;吃饭,再走几步就有更适合的小餐馆。”市民刘学说,其实现在大有购物商场或综合体、小有更为规范的餐饮店等在周边布局,和几十年前小店刚开时的情形已经不一样了,“既然已经有这么多选择,一些小店其实也过于饱和了,还不如一口气关掉,恢复墙面。”他认为,修补这样的“创口”,其实更可以保持商业业态的平衡。

去年,多部门曾联手对环岛路塔头公交站后方的3500平方米绿地进行综合整治,将大排档的违建拆除,还绿于民。曾经这里地面黄土裸露,竹签、纸巾、塑料瓶随处可见,甚至还有一部分绿地被硬化——占用绿地违建造成的“创口”触目惊心,甚至可以称为绿地“疮疤”。当绿地被恢复,城市景观在“创口”的修复中,又恢复到平衡状态——就如游客所说,不会有一个突兀的大东西霸占绿地,整体景观充满了美感和韵律感,让休闲休憩更加惬意。

坚决遏制破墙开店、占用绿地违建等违法行为,能让城市从商业业态和总体景观上,保持足够的平衡,从而体现出足够的美感。

(记者 罗子泓 陆晓凤)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