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最美乡村图书馆" :进馆需洗手、漱口等

厦门日报

公益图书馆创办者颜钰棚。

公益图书馆吸引了孩子和周边高校的大学生前来。

一年前,一座公益图书馆在集美后溪镇港头村落成;一年后,文化和正能量在这里生长,孩子们逐渐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大人们接受知识的熏陶……近日,记者走进这座被媒体誉为“最美乡村图书馆”的地方,走近它的创始人颜钰棚,了解它到底给村庄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微信上公益众筹

开设公益图书馆

穿过喧闹的市场,走过低矮的村居,一栋两层楼高的敞亮木屋“柳暗花明”般地出现在集美后溪镇一隅——它就是港头公益图书馆。一楼的成人阅览室有咖啡飘香,二楼的儿童阅览室则冬暖夏凉……这里不仅能阅读,还有定期的实践、活动课程。

一年前,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法警、30岁出头的颜钰棚通过公益众筹的方式,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这个图书馆。作为村里为数不多“走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颜钰棚选择了“走回来”。颜钰棚说,村中的一些家庭连课桌椅都没有,更不用说课外书了。“改善现状的最根本做法,就是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和凝聚力。”去年年初,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吐露心声,号召大家一同为村里开设一个公益图书馆。

在家人、朋友、孩子们的支持下,颜钰棚腾出自家的地块,开始行动。去年6月1日,这份儿童节的礼物正式呈现在大家面前。除阅览室外,村中曾经的危房也改头换面地成了教室、办公室、国际志愿者宿舍,并命名为“初心院”。

营造“仪式感”

塑造精神文明

“进馆前三次,请于楼下洗手盆处端一碗八至九分满的水,在水不溢出的情况下,走至花坛处浇花。放回碗后,方可上楼梯进馆阅读。”端水静心,这或许是全国图书馆中独一无二的规定。

颜钰棚说,图书馆对阅读者的年龄没有硬性要求,因此,读书的态度和自制力便成了“入门标准”。若是能做到端水不洒,就说明读者做好了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的准备。进而,不会浪费好书籍,也不会挥霍好时光。

另外,进馆洗手、漱口、脱鞋等规定,也都是为了营造一种“仪式感”,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光脚踩在天然木地板上,既可以亲近自然,也可以养成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洗手,是对书的尊重;漱口,则是对自己不大声说话、不说粗话的心理提醒。

图书馆规章制度,只是文明建设的一小部分体现。借阅书不用交押金,自觉登记归还,考验的是信任;咖啡馆中的挂画均来自于朋友赠送,体现的是分享;表白愿望墙上的留言,表达的是勇敢……每一个细节,每一处标语,无不流露着传统精神文明的风采。

公益理念传递

文化水平提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得到了朋友们的帮助,也有来自社会各界的慷慨赠书,颜钰棚希望将公益图书馆的理念和模式推广出去。“它或许可以帮助一个村庄,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今年3月,颜钰棚发布了《港头公益图书馆升级计划》,希望招募到馆长兼图书馆可复制模式共建人以及志愿者,共同完成图书馆的管理、文化建设等工作。

一个多月过去了,如今,图书馆得到了一些企业家的支持,咖啡厅、义卖等能够支持图书馆运行的“造血”项目也逐渐展开。更有一位来自湖南的姑娘,主动挑起了图书馆馆长的重任——上个月,她刚刚带领十几名孩子,共同完成了馆内3000多册图书的整理和简单编码。

随着公益图书馆模式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也正在与这座图书馆交融——有孩子把馆中藏书看了个遍,把建馆史当作演讲主题进行分享;部分乡村绿化在颜钰棚的努力下得以实现;港头首届村庄文化节开幕,港头村中的一位村民贡献出自己的场地,和其他村民共同成立了村庄公益健身馆……文化在不断地生长、传递。

颜钰棚说,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能走进港头,了解港头,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把公益图书馆的观念和模式复制到更多需要它的地方——正如图书馆侧面墙上所写的那句标语一样——“让世界走进港头,让港头走向世界。”(文/厦门日报记者罗子泓 图/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