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构建四级网格 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福建日报

从设区市到乡村,我省将建立四级环保网格监管体系,实现污染源“一网打尽”。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省网格化环保监管现场推进会获悉,目前全省九市一区已完成对所辖县(市、区)二级网格划分,94个县(市、区)已完成对所辖乡(镇、街道)三级网格划分。福州、厦门、泉州一些乡(镇、街道)已率先完成到村(社区)四级网格划分,并开始探索将网格细化到第五级网格自然村(居民小组)。

“一些偏远山区、城乡接合部,是当前环保部门执法监管力量难以企及或巡查的地带,许多环境违法问题不易及时发现,成了‘漏网之鱼’。”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网格化就像放大镜,也是显微镜,一旦完善四级网格化,将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一网”捕获污染源,推动环保精细化、精准化监管。

监管人员少、经费不足是制约网格化监管的两大瓶颈,如何破解?我省结合省情积极探索,对接综治平台,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力求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

如,三明建宁县率先建立环境监管网格运行平台、手机APP、电子监控平台等,运用综治平台多网合一、一网多能、综合利用,对所有监管企业进行GPS定位,绘制县域环境网格化监管地图,并将数字河道管理系统作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七大系统之一,发挥河道管理员队伍以及河道全球眼视频监控的作用,有效解决了河道非法采砂、超标排污、乱丢垃圾等问题。

“推进网格化环保监管重点在县、乡两级政府,基础在社区村居,核心在落实属地责任,关键在部门合作配合。”该负责人表示,我省将进一步细化乡镇网格划分,加强与城乡综治社区网格无缝对接,使环保网格搭建在更高的起点上,提高效率,少走弯路,更快推进。

环境监管网格化划分后,为避免制度成“花瓶”,我省建立了各级网格内环保监管“五定”机制,即对网格内所有污染源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确保网格边界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考核评价客观。同时上级网格与下级网格之间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任务和奖惩措施,对失职渎职、未履行或不认真履行环保监管职责,或对执法推诿扯皮的,依法依纪实施问责。

此外,我省将网格化环保监管列入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年底省委省政府将组织人员对各地市进行考核。这意味着网格化环保监管工作没做好,对地方党委政府的考核就要扣分。

记者手记>>>

与其等靠要,不如闯改创

布下天罗地网,将污染“一网打尽”。推行环保监管网格化,将推动环境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让监管不留死角、不存盲区,值得叫好。

然而,毕竟是一项全新的环保业务,没有现成的模式,推行过程中往往遭遇人员、经费、培训、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困难,怎么办?有的地方在“等靠要”,有的地方却在“闯改创”。

比如,生产总值排名全省靠后的建宁县,却破解了人员和经费两大难题,各村(社区)配备了环保网格员和移动终端,网格化环保监管走在全省前列;泉州德化县依托“河长制”,结合综治平安工作,通过官方微信群平台,既晒污染、又晒成效,及时将污染消灭在萌芽状态;鲤城区将环保工作网格与计生社区网格对接,充分发挥网格员作为“信息员”“宣传员”“协理员”的作用……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就是要做改革创新“试验田”。改革没有现成路,必须坚决破除“等”的观望思想、“靠”的依赖思想、“要”的功利思想,敢想敢试敢创新,敢闯敢干敢担当,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让试验区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让清新福建的碧水蓝天永相伴。(记者 潘园园 通讯员魏然)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