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向以戒除“网瘾”为标签的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其实早在2009年就收到了来自山东省卫生厅的一份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但事实证明,这些年他们并未停止这项“事业”,而是换汤不换药地继续着,甚至还在今年迎来了他们中心的十周年,这十周年的节骨眼上,自然也迎来了媒体的再次关注。
截止8月15日16时,中青舆情监测室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2424条,其中新闻276篇,微博(原文量1490条,转发量163393条),微信144篇,论坛及博客403篇,其他111篇。面对该话题,网络舆论也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分析了2000条网友评论显示, 超八成网友对杨永信的“网戒中心”提出质疑,认为该关停。在众多的网友声中,认为对于孩子的这一行为,家长该负主要责任的超四成。网友呼吁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以及亲子关系的培养。
@@潇潇暮雨缓缓归:杨永信的罪行,罄竹难书。但这种事堂而皇之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
@@璞哥GONG:毫无科学依据的治疗手段,却被拿来当生意做?
@@巴盟南柳子:社会、家庭以及相关部门能够允许这种私人搭伙组建的、假冒医学名义的、以限制人身自由为主要特征的、使用暴力手段对付青少年的所谓机构存在,本身就不可思议。这类机构说白了,就是个骗钱机构,也违反相关法律,广东有,山东有,几乎找不到一家是符合资质、符合法律限度的。
综合网络报道,细看这些年来所谓因“网络”而六亲不认的孩子,甚至由此犯下罪行的孩子,不难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都存在着一个很深刻的社会命题,那就是 家庭教育的缺失。这里的家庭教育不仅包括法律意识、安全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而 所谓的“瘾”根也在于此。正如《恶魔杨永信为什么屹立不倒》的文章中所说,孩子在青春期的“自控能力差”、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差”、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差”、学校中的“学习习惯差”、小区里的“社区环境差”、生活中的“健康娱乐少”等诸多原因,让很多孩子成为了“瘾君子”。但是,就算没有“网瘾”,还将会出现其他“赌瘾”、“酒瘾”、“打架瘾”、“偷盗瘾”等各种“瘾”。这是一种因内心情感缺失而外化的“对抗”,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用自甘堕落来“惩罚”家长的方式。然而, 家长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却束手无策,或者不忍心用强硬方式让孩子“听话”,以至于无法将他们从“瘾”中拉出来,而此时恰好出现杨永信这位戒瘾“大师”,便寄希望于此人身上,“誓死一搏”。
但是,以孩子受到体罚为代价来治疗所谓的“网瘾”,其实是在掩饰自己家庭教育的失败。近年来,专门戒除网瘾的机构有许多,除了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外,之前还有戒除网瘾的夏令营、军训等形式的机构,但大同小异的是,这些机构多数均以“苦”为药,并无多少妙招。2009年,广西桂林一对父母,为了给孩子治网瘾,将自己十五岁的儿子,送到一个在南宁开办的“起航拯救练习营”。但是,仅仅半天以后,儿子便离开了人世。这则新闻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舆论风波。一时间,对于“网戒中心”的种种讨论十分激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更不知哪种方式算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出现问题时,只能求救于此类机构,将其当作“救命的稻草”。因此,这些家长的助力支持,才使得杨永信能够一直“顶风作案”。倘若没有家长的纵容,“杨永信”们也无法长久生存。
正如网友评论的那样,@@煙村肆伍家:现实生活没质量才会沉迷网络。应该去丰富他的社交圈。做些他真正想做的事。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网瘾不是病,更不是精神病!以封闭式,军事化管理的戒网瘾机构都是对孩子心理造成了莫大的伤害!电击电疗,物理治疗,打针吃药,军训体罚都是对孩子的摧残!确实有的孩子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教育孩子是家长的责任!作为家长,你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不是盲目的把孩子推出去,让别人帮你教育!
@@-阿妮_黎-:家长的愚昧无知造就了多少孩子的心理阴影,所谓的“网瘾”其实只是父母自私的内心!无知真可怕,可怕的还是杨这个人居然还“治疗”了那么多年!更可怕的是有的父母居然很膜拜杨!
@@NDTV-海上之歌:用这种电击刺激厌恶上网的疗法只会让孩子和家里人情感裂痕进一步扩大,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帮助,喜欢玩游戏不仅是因为游戏好玩,游戏还是一种寄托,只要能将对游戏的寄托转至其他事物上,就可戒“所谓的网瘾”。
其实,对于家长而言,不可能不知道孩子所受的煎熬之苦,但是面对孩子回家后明显有“收敛”,变老实的效果,更让家长坚信这种“网戒中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如某位家长对杨永信的评价:“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奉献精神,这种爱心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对于家长而言,想要的更多只是一个结果,而过程中的一切就只能由“不听话”的孩子自己承担了,“谁让他不听话呢?”
如果刨去法律与道德上的争议,杨永信的疗法,可谓“简单粗暴有疗效”,而这种所谓的“有疗效”,是否是因为恐惧而变“乖”的呢?据媒体报道,一位曾在7年前接受 “网戒中心”治疗的学生,现在依然记得那种由于疼痛所带来的恐惧感,“特别多疑,尤其是刚回来那段时间,我谁都不信,家里面来客人,我会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刀就放在我枕头下。”而另一位今年年初刚“出院”的孩子,也说道: “没有进去过的人,无法体会那里面的恐怖。”这一巨大的心理阴影面积,很难讲会不会导致孩子们性格的改变,而这种性格的改变又是否会在多年后,成为另一种“犯罪”的诱因,不敢想象。
不得不说,正是由于不少家长,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以及缺少对教育正确方法的掌握,才催生了一批类似杨永信“网戒中心”这样机构的存在。以至于家长亲手将孩子推向了更加危险的边缘,可谓错上加错。而杨永信的“网戒中心”也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但随着这些机构本来面目的显露,人们对于他们的认识也愈加理智与清晰,舆论之声也开始变得此起彼伏起来。这也让我们开始思考, 在以互联网为首的科技革命时代,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对待网络,使用网络,避免对网络妖魔化,不仅需要家庭的引导,更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的引导。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依旧是对孩子们内心的关爱。正如网友@@Please_call_me_LPZ所云:沉珂与症结不是在杨永信身上,而是在每一个送孩子进去的家长心中,那是千年来萦绕在国人心头的顽疾,深入骨髓,不知不觉而以为然。